记者 王洁涵 实习生 唐昱葭
上午9时,在吴兴区道场乡一处考古项目现场,王江正一手拿着竹签小心翼翼地剔除一件文物周边的泥块,一手又挥动着软毛刷轻轻地刷去浮泥。炎热的天气下,王江的额头上不时沁出细密的汗珠,专注的他也顾不上擦拭。
小刮刀慢慢地刮面、刷土、再刮面……一个双耳青瓷壶正逐渐显露。“经过千年地下埋藏,许多出土器物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所以要格外小心。”王江说。王江目前正在发掘的这座晋代古墓编号M29,墓室结构已经全部显现,穹隆顶仅存部分,墓砖做工规整、细腻。在将墓室砖缝的泥土剔除后,王江用相机对现场拍照、记录,又用画图板对墓葬进行全面绘图。
王江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一名资深的考古工作人员,从事野外考古作业已有16余年。他目前所在的考古项目是一处横跨汉、晋、隋、唐、宋、明等多个朝代的墓葬群。自今年3月进场发掘开始,王江就一直扎根在这里。
考古发掘基本都是露天作业。刮面、判断遗迹现象、清理、拍照、测绘、提取文物、写记录……这是他们每天主要的工作内容。
进入夏季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考验着每一位野外考古人。大家备好了遮阳衫、遮阳帽、冰袖等防晒物品,随行水壶的容量也大了许多。“为了避开暑热,工地上工时间调整为早上5时至11时30分,场地上也用竹竿和黑网布搭起了临时遮阳区域。”王江介绍,项目现场共有20多位工作人员,除了下大雨,他们每天都会坚守在考古工地现场。
“每天早上到达工地后,我都会询问一下大家的身体状况,有没有不舒服的状况,然后开始安排一天的工作。”王江介绍。遇到复杂遗迹现象或重要文物提取,他们经常长时间蹲在基坑里,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中,全然忘了高温下的环境。
“考古发掘现场没有风扇和空调,大家累了,就在遮阳网下坐着歇一会儿。”王江说,项目库房里备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止工作人员中暑。“考古就是,与天斗、与地斗,但是其乐无穷。”王江坦言,高温天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可以抢救和保护地下文化遗产,他和同事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