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银灰色的传送带上,一个个快件随着传送带有序前行,来到分拣口会倏地停住,随即被弹进一侧某个通道。这是浙江朗奥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的智能分拣装置,也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沈琦琦参与创新设计的成果——自动化物流分拣系统。“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从企业电气工程师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后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沈琦琦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经历,让他的课堂座无虚席。“老师,再多说一点”成了课堂上学生们常说的话。
这个暑假,像沈琦琦一样,来自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135名教授、副教授、博士带领120支服务团队、600多名师生开展“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务”行动,这是我市连续三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举措。师生下企业、入车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并以此形成常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
“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企业,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助推产业发展等职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何彦虎说,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学校和企业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近年来,我市通过“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务”、建设产业学院、人才共享等举措,努力破题,让学校和企业从“一头热”变成“两头甜”。
文/记者 汤若静 本版图片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交通技师学院提供
学生从课堂走进车间
今年暑期,我市许多职业院校的师生没有放假,而是走向了另一个课堂——企业。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学生们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书本和现场大不同,只有走进一线近距离观察,才能对这个行业认识更深。”湖州交通技师学院学生朱俊豪和同学走进了湖州之星汽车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实习现场,机器声声作响,流水线快速运转,学生们在企业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逐渐熟悉岗位需求。
湖州之星汽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上岗,现在已基本能够独立上岗作业。“他们工作认真,为我们提升产能提供了很大帮助。”
湖州交通技师学院汽车工程部部长朱汉楼介绍,为了提升学生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学校还根据优势特点,立足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与地方47家汽车4S店进行“产教联盟”,实行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以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建设、共建实训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
如今,该校汽车工程部被评为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与多家知名汽车品牌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7个,毕业生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证率达98%,连续三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专业对口率95%,企业调研满意度达98%。
去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市政专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洪晨阳,通过“助企纾困、拓岗就业”专项行动暨“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务”活动,走进了浙江航兴绿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他积极参加企业技术开发服务,开展相关设计,为企业节省3%用钢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核心成员的洪晨阳也因此受到青睐,成功留在该企业设计部门工作。“在企业里实习经历十分宝贵,也开启了人生新阶段。”洪晨阳说。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服务地方处处长潘百翔表示,自2018年以来,该校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实现专业全面转型,36个专业与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契合度达100%。通过“订单”培养、“留湖”政策和实训实习等助力企业稳岗留工,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产业需求带来新挑战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潘百翔说,“有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链对产业链没有形成有效支撑。”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仍存在,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窘况也不时出现。学校教的在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校不教。
“我们联系相关产业企业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吃一些闭门羹。”朱汉楼介绍,去年暑期,联系企业寻求产教融合合作,都直接被拒绝了。“如果有地方政府出面牵线搭桥,过程会顺利很多。”
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也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对口。”来自久立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怡湘说,久立集团的骨干企业主要专业生产工业用不锈钢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材料学方面的高精尖人才需求量大,但在湖州本地甚至是长三角地区都没有强对口的高校专业。今年6月份,集团通过各方面渠道联系,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签署了校企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通过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深入合作。
新形势催生新挑战。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大。湖州职院新能源工程与汽车学院院长盛强说,湖州目前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都存在着技术人才的断档缺口。“我们学院是2018年成立的,到目前才毕业了两届,每年200名左右的毕业生,对于现在巨大的市场人才缺口来说,无疑是不够的。”
发力从“双方”到“多方”
从“一头热”到“两头甜”,湖州产教融合如何破局?
记者了解到,政府搭台牵线为产教融合提供了不少机遇。
“今年2月,学校前往南太湖新区参加‘政校企’合作座谈会就很成功。”朱汉楼说,通过南太湖新区的接洽,学校与天能、星智汽车、卫蓝科技、永兴锂电池、宏威新能源5家企业代表深入交流,也为下阶段的调研、互访参观、课程升级、基地共建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与企业、政府牵手,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与长兴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实训基地的校企联合育人合作;与长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设立技能人才引育专业资金100万元,深化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助推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久立集团设立1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开展久立集团专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除了久立集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更多高端装备产业发出邀请,智能智造学院与天能集团(中国电池十强)、久立集团(不锈钢管全球前三)、骄阳自动化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展高端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工学交替、四岗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企研究院+校研发中心”模式,实现技术互补增效与科教融汇。
创新智造过程中,人才共享成为产教融合过程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久立集团、大东吴集团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形成人才共享共同体;与吉利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设备智能化升级、工业网络控制研发;与久立集团共建“未来工厂”,形成技术共同体。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共引共用计划,解决校企技术瓶颈,与久立集团、三一重工共同引进博士4名,高技能人才互聘10名。
这一系列成果,汇聚成《工匠学院视阈下“四对接四突出”产教融合实践》项目,作为浙江省唯一实训类基地案例,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50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如今,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教关系作为统筹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一大关键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建立高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结,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电梯学院院长、教授何彦虎说,专业、企业、产业,不应停留在“1+1+1”式的简单相加,而要努力实现全方位的深度相融。学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实践中的痛点难点,精准育人,与企业和产业需求、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企业要拿出真金白银,出人出力,主动参与职业学校办学。全社会更要建立尊重技术、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