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余村讲解员陈梅
人物名片:
陈梅,女,1993年出生,安吉余村人。2019年辞职回村担任讲解员,用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视角,为前来余村调研的一批批团队讲解余村的发展故事。
最近,我带着考察团参观新建成不久的“浙江千万工程余村展示馆”,大家很感慨,直呼小乡村大变样。看着专家们你一言我一句现场分享,我随即记下,补充到我的讲解库里。
我当讲解员三年了,余村的故事越讲越有料,年年有新事。2019年3月,看到余村招讲解员,我就报名试了试。
起先,看到40分钟的路线,4000多字的讲解词,我紧张又害怕。头两天,跟着老员工,从党群服务中心到大石碑再到电影院,来来回回走了20多趟。
第三天,我上岗了。讲解过程中,我还发挥余村人优势,在适当处增加切身体会。“看到你的笑容,就知道你身为余村人的骄傲了。”我接地气的讲解,让客人记忆深刻。
差不多过了一年,我逐渐适应这份工作,也获得一些游客的肯定。结果让我害怕的事又来了。
当时一些考察团指定让我讲解,虽说是好事,但我害怕自己出洋相,此前被客人问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起先,硬着头皮讲。后来,我有了些心得,平日浏览本地新闻时,看到合适内容就摘录下来,放在手机收藏夹里。
我的领导常常发来反馈截图。指定次数多了,肯定也多了。但有时考察团纷至沓来,接待一波又一波,嗓子冒烟时,突然觉得重复的讲解工作,少了一些新鲜感。
但正是讲解时遇到的这些人,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一次次惊喜。有次我说起余村村民年人均支配收入达6.4万元,既享受“两入股三收益”机制,也免费享受村内的健身房、篮球场、电影院,像我爸还能免费体检呢。客人当时就感叹:余村发展快他们那十年!还开起玩笑:现在迁户口到余村来得及吗?那一刻,我觉得,当余村人真幸福。
三年来,讲解词早就更新升级了,我讲得也更“上头”了。可喜的是,在讲解中,我看到了余村的多面性,对它的感情也渐深。今年,我还带了两名徒弟,相信,“小喇叭”里的余村会越来越好。
(记者 姚玲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