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眼下,湖州聚集“生态文化·江南呈现”主题,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进入关键阶段。开展这项工作有何背景基础?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近日展开探访——

千年古城故事多

来湖“取经”
东亚友好城市交流系列展现场
传统民俗
文化汇演

  牵手,这是湖州市博物馆日前推出东亚友好城市交流系列展的主题。精致的木钟、铜制工艺品、民宅风景画……首场展示的物件源自日本岛田市赠送的24件精美礼品,展现两地友好交往的发展历程。

  湖州与日本静冈县岛田市于1987年正式缔结友好城市,迄今已走过36年,在两地往来的漫长岁月里,留下了许多友谊的见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博物馆还将继续展出湖州和韩国灵岩郡、清州市历次友好往来的相关实物和图片。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发布了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初审结果,湖州市成为新一轮“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

  聚焦“生态文化·江南呈现”主题,眼下,湖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进入关键阶段,这项工作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湖州的创建基础如何?成为候选城市后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问题,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近日展开探访。

  文/记者  李则名  摄/记者  王洁涵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有着怎样的背景?

  中日韩三国地缘相近,自古以来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最早在2013年启动,是由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亚洲第一个国际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动,它是为落实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达成的重要共识,以及2012年5月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签署的《上海行动计划》而开展的一项文化活动。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启动至今,“东亚文化之都”已成为目前我国文化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国际品牌之一,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议的具体举措。

  被授予该荣誉的城市需要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资源、东亚文化气质并反映东亚文化精神,对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过程非常严格,这项荣誉的申报、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分为自查与申报、省级验收、国家验收三大阶段。

  评分指标涉及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保护、文化设施与服务、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对申报城市的文化传统、硬件设施、软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还要经过候选城市之间的多轮角逐。

  地方城市荣膺“东亚文化之都”是走向国际的重要节点,表明了该城市在全国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当选城市将以“东亚文化之都”名义优先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活动,以及国家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海外旅游推广、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重点项目,带动城市文化建设,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风光这边独好、美景徐徐开启。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以来,湖州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树立区域的国际社会形象和提高国际社会地位而不断努力。特别是在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深化文旅融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形成了可看、可享、可推广的创建成果体系,提升“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

  湖州的创建基础如何?

  一座湖州城、半部江南史,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靠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山水清远的自然禀赋和绵延千年的人文底蕴,赋予了湖州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文化家底,构筑出湖州特有的文化脉络。

  具有5000年文明史、2300年建置史,头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翠冠, 湖州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古老印记:

  早在百万年前,湖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七里亭遗址发掘的700多件打制石器,见证着100万年的人居史,佐证了湖州成为浙江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之地。

  邱城遗址出土的一把中国最早的石犁,见证着5300年稻作犁耕史,使湖州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毗山遗址发现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沟渠,见证着3800年的人工排灌史,让湖州赢得“中国水利之源”的美誉。

  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人类现存最早的丝织物,见证了世界的蚕桑丝织史。

  陆羽在湖州写成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标志着茶文化的诞生。

  湖笔以具备“尖、齐、圆、健”的毛笔“四德”而著称于世,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

  由溇港圩田系统衍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誉为全球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湖州还有着“宋词之州”的美誉。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湖州的西塞山前,创作了这首别于唐诗格律的《渔歌子》,成为下一个朝代古典文人词的开山之作,并由此孕育了与唐诗并肩的文学高峰——宋词。

  埭溪人朱祖谋更是业内闻名,他以“上彊村民”的署名,编订了《宋词三百首》,让名篇得以传颂。

  在近现代,湖州人创造的湖州故事同样出新出彩、意气风发:

  1979年,长兴在全省农村改革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拉开了全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1984年,湖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先后进行两轮扩大工业企业自主权改革,实行租赁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两权分离”探索。

  2004年起,湖州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综合考量。

  一纸薄薄的户籍,曾是农民和城市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012年,德清县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为全国户改提供了“德清经验”。

  改革开放之后,湖州还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奇迹:靠着“一根扁担两只包,大江南北全国跑”的创业精神,织里发展成为中国童装第一镇;南浔镇不出产任何木材,却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木地板生产中心;德清县选准地理信息产业这一突破口,打造地理信息小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上,湖州还和“绿色”结了缘,湖州故事也因此享誉全球:

  2012年,安吉成为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

  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发布《德清践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

  2022年,湖州获评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牵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组织,担负起为全世界做示范的使命……

  湖州成为候选城市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10月5日晚,亚排联秘书长加提蓬来到湖州德清体育中心体育馆观赛。他与中国的缘分不浅,在念高中时,曾到广东学打排球,后入选泰国男排。此次来到中国,他直言很圆满,回到了排球梦初始的地方。

  有朋自远方来,湖州以安心和热忱相迎。作为杭州亚运会的协办城市,湖州借亚运之势高标准完成了“只留经典、不留遗憾”的目标任务,尽情释放出“大美大爱之城”的浓浓情意,让全世界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模样。

  湖州,向世界讲述美好故事;世界,也在时刻关注湖州。

  从诗赋音律到丝瓷笔茶、从翰墨丹青到金石篆刻,这些年,湖州还把优秀艺术作品展示在更遥远广袤的国际舞台。在法国国家美术协会近日主办的第161届法国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上,来自吴兴区埭溪镇乡土艺术家许良国创作的《斗酒》泥塑作品得到了评审团的一致青睐并荣获银奖,成为全国56名参展者中唯一的奖项获得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湖州文艺工作者踊跃参与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共有13件源自湖州的艺术作品在海外斩获大奖,10件由湖州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亮相国际性展赛。

  国际舞台频频绽放湖州美的案例也同样发生在湖州的产业转型过程中,吴兴美妆、长兴蓄电池、南浔地板、安吉转椅等具有湖州辨识度的特色产业在海外市场大放光彩,越来越多的湖州本地企业因此走向国际市场、开拓海外版图。

  世界从不辜负对拼搏者的允诺,也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今年8月,由亚洲10余个国家驻华使节组成的“2023驻华使节浙江行”代表团来湖考察。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在离开湖州时深情地说:湖州是一座有内涵、有创新、有温度的城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湖州突出传承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整理74项民俗节庆活动,聚力打造全面展示江南文化的交流平台,传承发展湖州优秀文化,向世界再现美丽繁华新江南的动人风景。

  在这样的施策导向下,湖州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新增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关系城市8对,目前已与19个国家建立了39对友城关系;不断深化“千校结好”工程,全市已有中小学国际友好学校120余对。

  近两年来,湖州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绿色生态优势,持续推进文化基因解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生态文化·江南呈现”创建主题,努力建设国际化生态型度假目的地,扎实推进人文新湖州建设。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金加宝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水平,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湖州样本”。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优势,坚持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将持续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理清湖州文脉、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果贡献湖州力量;将通过创建,全面提升文旅服务水平,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体系、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调动市民的参与热情,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眼下,湖州聚集“生态文化·江南呈现”主题,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进入关键阶段。开展这项工作有何背景基础?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近日展开探访——~~~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千年古城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