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筛查拿药等基本诊疗需求化解在家门口

  近段时间,呼吸道疾病高发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特别是不少孩子反复生病又面临诊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令家长揪心。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有关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向儿童开放,不得拒诊;服务需求量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儿科诊疗延时服务1至3小时,或酌情在周六周日增加诊疗服务时间,方便患儿就诊。

  这些要求无异于一颗定心丸。充分调动基层力量,是缓冲医疗压力的必要之举。为满足激增的就医需求,各大医院都在坚持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但综合性医院毕竟数量有限,很多病情也无需奔赴三甲医院的急诊,尽快将筛查拿药等基本需求化解在家门口,是群众的普遍期望。就北京来说,目前多家社区医院已增加周末儿童门诊服务,并在儿科门诊设置专门筛查室,采取分层管理、分级诊疗;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前组织医护专门培训,在发药窗口张贴接龙登记表二维码,保证短缺药品采购及时。创新服务、多措并举,提高了就诊运转效率,也避免了集中扎堆带来的交叉感染。

  据专家预测,当前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且由于多种病原体叠加流行,还不能准确判断这波高峰会到什么时候结束。而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在化验水平、接诊能力上参差不齐,很多时候也习惯了将患者“推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这意味着,对医疗系统的压力测试仍在继续,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推动。比如,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及时公开、持续更新提供儿科、发热门诊等服务的医疗机构信息;丰富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体系、网络药店体系,充分满足群众全时段的买药问诊需求。相关部门全力挖掘潜力,完善各流程衔接,我们一定能更平稳地度过非常时期。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大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医院不能仅仅测个血压、做个康养,更得在关键时刻发挥兜底作用。也只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起来,才能有效缓解三甲医院的接诊压力。近年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且越来越多社区医院可以开展血象、心电图和CT等检验项目。从注重培训推动基层医疗队伍转向年轻化、专业化,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设施和就医环境,继续把功夫用在平时,才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用得上。反过来看,当大众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也能逐步改变就医习惯,实现把小病、慢病、常见病诊疗留在基层的目标,从而让分级诊疗更加有序有效。

  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北京医疗资源丰富,在创新管理、优化体验上更为迫切,也更具能力。期待方方面面都能坚持问题导向,在大战大考中锤炼能力,在查缺补漏中夯实基层,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

  (关末,载《北京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时评
   第08版:副刊
建立“一张网” 服务“一站式”
将筛查拿药等基本诊疗需求化解在家门口
“最理性救援”何以受热捧?
不搞“杀猪饭”,倡议何以惹争议
斩断“助考”黑色产业链
彩票疑云亟待拨云见日
摆拍抹黑外卖骑手于法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