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忱与《水浒后传》

  苕上钩沉

  徐 湖

  在市图书馆借阅了古典小说《水浒后传》,这部小说在历史上较有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初刊时,因署名“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元人遗本”,不知作者为何人。后来,经湖州德清名人、经学大师俞樾根据沈登瀛《南浔备志》考定为陈忱所作,陈忱乃是湖州人。由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中有他的介绍,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小。

  陈忱(1615—?),字遐心,号雁宕山樵,亦称古宋遗民。其先祖从长兴迁徙至南浔,逐占籍乌程(今湖州)。陈忱自幼好博览群书,经史之外,稗说野乘,无不涉猎。《琐录》记道:“陈忱博闻强识,好作诗文,乡荐绅咸推重之。”他曾与归安(湖州)的范风仁(梅隐)、沈祖孝(雪樵)等人参加由松陵(今属江苏吴江)的诗人叶继武(桓奏)为主盟者的惊隐诗社。他还是东池诗社的组织者和重要骨干之一。

  陈忱一生贫穷,他在《东池初集叙》中写到:“崇祯甲戌,予年甫二十,潜居南浔野寺。寺面平林,枕古墓,萧条旷莽。”就在这种困难的生活环境下,他仍“篝灯夜读,情与境会,辄动吟机。”但他“眠餐不废者三年,茫然无得也。因自念曰荒僻寡闻,而徒面壁无益。”他“遂决策浪游,历豫章,经八闽,穷东西两粤,复假道于楚,探三湘九泽,涉大江而归。凡四易星霜,跋涉数千里。而其间逢名山大川,不无少有感发。”他经过游历,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陈忱一生著有《痴世界》《乐府续二十一史》、弹词、诗文杂著和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后传》等。

  《水浒后传》共四十回,是《水浒传》的续书,讲述梁山泊劫后幸存的李俊、阮小七、李应、燕青等人,为反对奸臣恶霸,抗击金兵入侵,再度聚啸登云山、饮马川等地,最后到海岛创基立业的故事。

  全书在艺术描写上保持了《水浒传》的特点,故事情节环环紧扣,高潮迭起,精彩动人,引人入胜,正如他自己在第二十一回评论中说道:“通篇精神,周匝章是,不减前传,真叫苦自知之言。”语言也多汲取民间口语,活泼生动,晓畅通俗。人物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饱满鲜明,各有特色。由于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情节,著名的京剧《打渔杀家》的故事,就取材于书中第九、十两回。还有汉剧、蒲剧、山东梆子、湘剧、徽剧、滇剧等多种地方戏均有改编此故事的剧目。

  小说的故事主线虽然描写在山东等地,但作者亦不忘家乡湖州,点墨烘托。如作者在第二回描写登云山:“看那山势虽不比梁山广大,却也险峻。周围重峦复嶂,只有山前一条大路,把木石筑成寨门,若然守住,纵有千军万马之势也攻不进。”看到这里,稍知湖州一点历史知识的读者就会想起安吉县境内的独松关。据清同治《安吉县志》记载:“独松关在州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年间兵起,叠石为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又如第九回一开头,作者就描写太湖:“那太湖一名具区,一名笠泽,周围三万六千顷,环绕三州,是江南第一汪洋巨浸。湖中有七十二高峰,鱼龙变化,日月跳丸,水族蕃庶,芦苇丛生……”把真实的太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再如第十回,作者描写倪云和高青到湖州东塘,抢夺了一个贩纱罗的客人,劫得三四百匹纱罗。作者描写两人不抢别的货物,而只抢纱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湖州在宋代时,丝织业已是十分兴旺和发达。

  陈忱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贫困。他绝意仕进,又苦病耳聋,只能靠卖卜拆字为生。他深居简出,隐名埋姓于乡闾,著书立说,《水浒后传》是他晚年“白发孤灯续旧篇”之作。难怪与他同时代的湖州诗人韩纯玉在《近诗兼逸集》中写道:“诗人隐逸者唐如张志和和陆鸿渐,宋如林君复、魏仲先,明如孙太初、吴孺子辈,身虽隐而名愈彰,未有身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雁宕与予同处城閪,间相去止里许,生平未识其面,并不闻其名。殁后,始见其诗及杂著、小说、家言、驱策史册、典故,若数家珍……亟觅其全集,已零落不多得矣。夫以同为遁世之人,同居桑梓之地,尚不能一接其音容言笑,则其埋名匿影,千古诗人之隐者何如也。”

  陈忱一生的著作除了《水浒后传》外,其余所著如《痴世界》《乐府续二十一史》、弹词及杂著等,俱散佚不传。民国时,南浔文人、实业家、收藏家、书法家周庆云经过广泛收集,得到陈忱诗作106首,收入在其编纂的《浔溪诗徵》中,从而得以流传下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标志性点位四季看变化年终盘点
   第08版:实干争先·奋斗有我
   第09版:专题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版
   第12版:副刊
探艺“奚氏兄弟”
陈忱与《水浒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