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家里,“她”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在岗位上,“她”是老师,是白衣天使,是环卫工人……无论哪一种身份和姿态,“她”总是用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执着,在时代风景里尽情绽放。
今天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属于“她”的季节里,记者连日来走近不同工作领域的女性,在“她故事”中感受“她力量”——

了不起的“她”

“德清嫂·新市好姆妈爱心团”维护陆松芳铜像
李小英在锦诗纺织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加工围巾
陆丽佳陪同涉案未成年人做心理测评

  文/图  记者  徐斌姬  宁杰

  她力量

  变刚性约束为柔性互动

  早晨8时许,街边的早餐店门口排起了队,赶路的脚步声陆续响起,早高峰的汽车轰鸣声此起彼伏……德清县新市中心公园周边开始热闹起来。

  比公园“醒”得更早的,是朱秋娥。半小时前,她从家里出发,步行10余分钟来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绕着“拉煤老人”陆松芳青铜雕像,瞪大眼睛“扫描”有无脏污。

  这是去年4月镇上“交办”给“德清嫂·新市好姆妈爱心团”的任务:做好铜像日常清洁维护。

  “陆松芳老人是新市的骄傲,维护好这尊铜像是我们每一个新市人都应该做的事。”作为“德清嫂·新市好姆妈爱心团”团长,朱秋娥和团员们坚持每天擦拭铜像的同时,主动当起了“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人良心第一”精神的宣讲员。好姆妈们有时间、有威望、爱较真,不过一周时间,居民爱护铜像的自觉性更高了。

  早在2012年,一出以本地女性道德模范为原型的现代越剧大戏《德清嫂》,感动了无数德清人,并在国家大剧院一炮走红。德清县妇联趁热打铁,进一步倡导“半边天”们学习“德清嫂”精神,鼓励德清更多女性展其所长,探索参与基层治理。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加盟。她们平时分散在楼房小区、村庄院落,每有需要,就齐刷刷地穿着玫红色马甲出现在街头巷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朱秋娥总说,加入“德清嫂”队伍后,自己有了更多责任感,平安宣传、纠纷调解、民情收集、文明劝导……“一开始也有人说我们傻,但为了做公益,我们愿意一起傻下去。”

  “德清嫂”的“神奇魔力”,让更多人看到了“半边天”的“威力”。如今,这样的爱心模式早已在全市遍地开花,仅过去这一年,我市便通过实施“家庭平安·护航亚运”巾帼行动,开展平安宣传5400场次,“德清嫂”品牌更是成功获评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

  “以女性视角参与基层治理,常常能收获以柔克刚的独特效果。而巾帼志愿者有大爱、讲责任、敢担当的品质,也感染着越来越多人。我们很多品牌队伍早已不是妇联一家之力,逐渐突破性别、年龄、行业、国籍,成为了标志湖州城市精神的群体。”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她作为

  变富余劳力为富裕动力

  3月6日早上6时刚过,家住长兴县洪桥镇亭子桥村的68岁村民俞淦琴和往常一样起床、吃早饭,然后出门步行3分多钟,来到村里的“巾帼织梦”共富工坊点位,开启一天的上班模式。

  “我年纪这么大了,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这里干活既方便又自由,人多还可以一起唠唠家常,日子过得很充实!” 俞淦琴开心地说。

  给围巾穿标签、折叠、打包……在俞淦琴周围,十来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妇女正在忙碌着,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流水线作业快速高效。

  这个共富工坊点位由村民李小英家里的一楼改造而成。“从去年3月设点至今,刚好一年了。” 李小英家中有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以及残疾的女儿和年幼的外甥,自从得到村妇联的帮助,在家里建起这个加工点,她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也不耽误赚钱。

  上午10时,货车将一批原材料送上门,看到摆得满满当当的货品,身为村里女经纪人的李小英开始打电话,“打算多召集一些姐妹来干活,抓紧时间出货。”

  “我们村的第一个共富工坊点位早在2021年6月就建立了。”亭子桥村村委会委员周瑾介绍,疫情期间,辖区内的浙江锦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出现了用工难问题,急需从事围巾包装的女工,而村里不少中老年妇女都有求职意向,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到工厂上班。在村里的协调下,启动了锦诗纺织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建设。

  如今,通过统筹村企资源力量,“锦诗纺织”将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辖区东王、中道等8个村庄,设置12个来料加工式共富点位。作为主阵地的企业内部共富车间共吸收120余名妇女固定就业,12个点位容纳150余名妇女闲散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工坊以‘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的工作机制,科学引导辖区在家务农妇女从事围巾加工,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需求,也推动更多女性增加了收入。” 洪桥镇妇联主席严建虹说。

  作为离家近的“零工市场”,“巾帼共富工坊”兼顾了“钱袋”与“后代”,近年来已成为家庭妇女就业的有力渠道。目前,全市已培育省、市级“巾帼共富工坊”15家,78家县级以上“巾帼共富工坊”吸纳女性就业1212人,该项工作入选市级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她担当

  变普法宣传为多元护航

  “陆主任,如何能更好推进未检综合履职”“从我们现有的实践经历来说,推动未检综合履职的第一步,可以从涉案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入手,比如小区和学校周边是否存在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3月6日上午10时30分许,位于南浔区检察院二楼的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创新基地,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长桌一边,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以及宁波市象山县的6名女检察官;另一边,是南浔区检察院的代表,正在“疯狂输出”经验值的则是第三检察部副主任陆佳丽。

  每每说起未检工作,陆佳丽总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感觉,就跟她办理第一起案件时的那股较真劲一样。从事检察工作的第9个年头,让她始终保持这份使命感的,是一根名为“春燕工作室”的接力棒。

  在全国未检领域,这无疑是个响当当的品牌,也是南浔区检察院挂牌成立后打出的第一张特色牌。

  2003年4月,南浔区检察院成立之初,青少年维权仍是一条无人预设的路。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检察官,性格开朗的张建蓉接到单位委派,在浔溪中学试点开设法治课。一次与该校德育处老师的深入交流,让她萌生了“像研究生导师制那样结对‘问题’学生”的新思路。

  这样的想法与当地教育局发布的《关于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意见》不谋而合。2005年2月25日,南浔区检察院首创的“检察官导师制”应运而生,在全省率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防范机制。自此,青少年维权工作成为了南浔检察院的一张王牌。直到2012年,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断给这项工作带来新课题。谋变,迫在眉睫。

  同年6月,“春燕”来了。又是一名性格开朗的女检察官,章春燕接过检察官导师们的接力棒,创设了又一个品牌——“春燕办案组”,在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办案全面承担起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这是创始人章春燕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秉持这一信念,她带领团队联动公安、法院等部门力量,探索制定了20余项涉未工作制度,并在2014年12月推动品牌升级为“春燕工作室”。

  如今,接力棒已经交到了由该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沈勐儿带领的新团队手中。19年,3代人,在未检第一线,创造了骄人成绩:人格甄别制度、未成年人入住旅馆风险自动预警“智瞳系统”、罪错分级处遇制度……“春燕”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走出了湖州、走向了全国。

  对于根本动力,陆佳丽这样说:“加入第一天,春燕姐就告诉过我们,未检工作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看不见’的孩子被看见。”

  记者手记

  关爱“半边天”不止是今天

  在这个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美好时节,迎来了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走近“她群体”、倾听“她智慧”,一睹“她力量”的过程中,我们感触万千。

  我们赞叹“她”的美丽,全市广大妇女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年新建乡镇级以上美丽庭院2.12万户、市级美丽庭院样本户1000户、特色村10个,入选“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美丽单元。

  我们佩服“她”的坚韧,去年我市培育省、市级“巾帼共富工坊”15家,全市78家县级以上“巾帼共富工坊”吸纳女性就业1212人、带动117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年人均增收3万元,入选市级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我们感谢“她”的担当,广大妇女用“她贡献”标注新时代的“半边天”,去年“德清嫂”品牌获评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

  ……

  今天是“她”的节日,很多人都在祝福“她”、致敬“她”,但“她”需要的爱和尊重,不止是今天,请记得,关爱“她”,必须跳出节日思维,落实在每一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在家里,“她”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在岗位上,“她”是老师,是白衣天使,是环卫工人……无论哪一种身份和姿态,“她”总是用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执着,在时代风景里尽情绽放。
今天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属于“她”的季节里,记者连日来走近不同工作领域的女性,在“她故事”中感受“她力量”——~~~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视野
了不起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