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物馆,最博大的课堂

学生们在河北省深州市粮仓博物馆参观。(王晓 摄 新华社发)
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了解万里长城的修筑知识。 (李一博 摄 新华社发)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如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观众走进博物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还有赖于博物馆继续提升服务、完善体系。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功能,让人们更好体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策展  从文物到展览  经历了什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告诉记者,策划一个展览,如同编写一出历史剧。要把丰富厚重的历史,用文物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

  2023年10月至今年1月,由清华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向人们展现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发展历程。该展览入围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项目。

  策展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中国是礼仪之邦。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对重礼仪、重礼乐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杜鹏飞和团队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以“礼”为关键词,探寻中国“礼节”思想的缘起、传承与发展。

  山东有600余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文物,如何遴选展品极具挑战性。团队几乎查阅了目前能找到的有关山东文物的所有图录,包括图书、考古报告、学术文章等,根据展览大纲,最初遴选出800多件文物。

  展览中,有许多文物难得一见。例如藏于淄博市博物馆的西汉矩形五钮龙纹铜镜,是目前发现的存世最大的古代铜镜,自1980年出土以来很少公开展出。开展后,每当看到观众欣喜的神情,杜鹏飞感觉团队付出的所有辛劳都很值得。

  还有一些展品此前没有机会被太多人看到,展出后给观众带来新鲜体验。如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人面纹玉饰,小巧精致、造型独特,还被用作了展览海报的主视觉图像。

  “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截至目前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为了帮助观众更好观展,杜鹏飞和团队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15场讲座和5次工作坊,讲座观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展览与讲座、工作坊相辅相成,融研究与教育于一体,这正是博物馆独特作用的体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个个展览,连缀起来,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一根主线串联其中,那就是中国故事。

  教育  从知识到体验  能感受什么

  “文物修复师修复兵马俑,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位于陕西西安市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客服务大厅(中心)研学活动室里,该院社会教育部一级讲解员王金子一边播放图片,一边耐心地向来自渭南市合阳县路井镇中学八年级的同学介绍兵马俑修复过程。

  “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是这家博物院的特色教育活动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兵马俑的发掘与修复介绍、讨论互动环节以及动手修复体验。“我们有46项研学活动,这项‘点单率’常年稳居榜首,被评为陕西省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一等奖和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博物馆研学旅游特色项目。”王金子说。

  仔细了解文物修复知识后,同学们戴上口罩、手套,化身“文物医生”,动手修复小兵马俑复制品。

  学生殷羽彤跃跃欲试。她打开材料包,首先按陶俑的部位将残破陶片摆好并拍照,再对每个残片分别照相,就完成了第一步“挂号”。“老师刚刚讲了,接下来要从下往上,先选大的拼。”殷羽彤说。

  同学们兴致勃勃,大约半小时后,小兵马俑纷纷拼成。之后,他们带着自己的成果来到研学活动的第二站——兵马俑遗址展厅。王金子从展出的文物出发,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从1999年至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与百余所学校签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协议,每年免费接待学生团体超过20万人,让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对象的不同,我们策划教育活动时会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社会教育部主任农茜介绍。比如“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我是秦俑发型师——学编秦发髻”等活动,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较为浅显易懂,参与感、趣味性强,深受小朋友喜爱。“学写秦小篆”“精品自秦出——透过3D识车轮”等活动比较适合中学生,针对大学生的活动则多以专家讲座为主,内容设计更加深入。

  “博物馆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教育资源,这是博物馆开展‘寓教于乐’活动所独有的优势。挖掘和利用院藏特色设计研学项目,既能有效规避教育活动同质化,又能做到趣味性和专业性相平衡,让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农茜说。

  研究  从考古成果到展出  要“翻译”什么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办公室里,围绕即将举办的“申遗成功5周年展”,各部门正展开热烈讨论。每次办展前,这样的讨论都会反复进行。

  “良渚博物院主要是展示良渚文化。在博物馆里做研究跟高校、研究所不一样,更像是做‘翻译’,把枯燥的考古过程、晦涩的专业名词‘翻译’成大众能看懂、感兴趣的展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展览。”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说。

  徐天进用考古发掘报告举例,“大众很难理解专业术语,由博物院把考古报告转化成展览,观众才容易看懂。”

  为何考古报告还要“翻译”?“比如我们撰写过一篇文章,是分析推测考古发掘出的玉器、罐子上的一些图案、文字而得到的结论。但考古报告是客观反映发掘情况的,是一个科学的数据库,只能规范描述文物多大尺寸、从哪里出土、图案是怎么画的等信息。解读不能放在报告里,只能进行‘再翻译’,从而为大众所知。”徐天进说。

  要让观众了解研究成果,博物馆研究人员首先要研读考古报告,吃透报告。例如最近的“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围绕“良渚的衣食住行”展开,从介绍良渚时期的大漆使用开始,系统介绍古代漆器的起源、发展、成熟。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展览背后,是博物馆研究人员对考古成果的钻研和梳理。

  “展出和研究是表里关系。认知程度决定了展出的高度,只有研究透彻,才能更好转化。”徐天进说,良渚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钻研,探索如何把良渚的历史和文化讲得更明白、更深入。例如,对一件器物,可以从材料角度、功能角度、跟社会的关系角度等进行认识,但展览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通过一次次展览向观众呈现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这个工作几乎是无止境的。”徐天进说。

  (施芳采  张丹华  顾春,载《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会场活动举行~~~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博物馆,最博大的课堂
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因创新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