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首个由外籍人士参与的公益资金项目启动,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公益路上“1+1>2”

  记者  张璐

  6月24日上午,一对新湖州人夫妻——哈利德和陈可,通过市红十字会建立了全市首个由外籍人士参与的公益资金项目,分五年捐赠,每年2万元,总计10万元,定向用于困境儿童的成长需要。

  为什么想要做公益?见到这对夫妻之前,记者预想过很多种答案——经济条件好了,就想回馈社会了。这应该是最常见的。或者,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一把,让他们看到希望,在未来,也就不容易放弃。”妻子陈可的回答背后,还有着特殊的故事……

  一个采访结束后的故事

  第一次见这对夫妻,是5月22日,在吴兴织里的一个捐赠现场:他们提前采购了5000余件童装和书包等,想要赶在“六一”前送往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茨巫乡中心小学、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庆坪中心小学和祁家庙中心小学,让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穿上新衣,开心过节。

  这是他们第一次通过市红十字会对接需要帮助的学生。

  之所以对他们印象深刻,除了哈利德的特别,也因为陈可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捐赠证书的时候,突然抹起了眼泪,她对着丈夫和身边的员工说:“以后我们做公益,就不再是‘单打独斗’了!”

  他们还为这次公益活动建立了微信群,在之后的时间里,群里的消息一直没停下过:一会儿是物流到达哪里的消息,一会儿是已经收到礼物的学校老师发回的照片……虽然每一张照片拍摄得都很“匆忙”,但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却让人印象深刻。

  陈可告诉记者,他俩婚后的9年里,每年都会花1个月的时间,专门去做公益,而且每次都是自己采购、自己对接,最后送到需要的孩子手里。粗略估计,已经对接并捐赠物资的学校有40多所了,大多都是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偏远小学。

  “那时候不知道去哪里联系官方机构,就是自发地想去做。”她说,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正好在国内,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了在伊朗当地的朋友和亲属,让他们帮助购买了6万只口罩、4721件防护服和4721顶帽子,捐赠给湖州当地抗疫一线的人员。

  “当时这样一批物资很珍贵,所以我们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了市红十字会,也是那时候我们开始考虑,或许可以通过官方机构,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有需要的人。”陈可说,当时丈夫跟她说过一句话,让她特别感动,也坚定了他们要一起做公益的决心。

  “他说,你是中国的孩子,我是中国的女婿,我们一定要做些事情。”陈可说,他们相信,在做公益这件事情上,1+1一定可以大于2。

  一路走来收获太多感动

  独自做公益的这些年,哈利德和陈可也曾感到过无力,比如曾经帮助过的家庭,因为不再被帮助,而对他们冷眼相对……

  还好,夫妻俩都很乐观,他们选择去记住那些美好的。

  比如,那一年夫妻俩在达州宣汉的一户农家里,一个11岁的小女孩告诉哈利德,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家里的蜂蜜卖完,这是一家人所有收入的来源。

  “她还说,想要快点长大,长大了,就能和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哈利德说,女孩的话深深打动了他,所以接下来他们打算接受妻子家乡的邀请,通过他们企业的抖音号帮忙推销家乡的农产品,也许就有机会让更多孩子实现心愿。

  还有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发生洪灾时,夫妻俩和2名员工带着紧急采购的毛毯、食物、防潮垫等4车的物资赶到当地,直接送到了有需要的人手上。

  陈可说,当时运送物资的司机听说是去新乡,只收了油费,不收工钱;路上去店里吃饭,老板听说是去新乡,也不肯收饭钱。

  “虽然是去送东西,但这一路和在那儿待的一周时间里,我们收获了更多。”陈可说,在给一户受灾村民家里送毯子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光着脚丫愣愣地待在角落里,他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他奶奶跟哈利德说,孩子3天没说话了,不知道是不是吓到了。

  “当时我就找话跟他聊,问他怕不怕,告诉他,你是男子汉,现在爷爷奶奶都要靠你了!你这样不说话,他们会很害怕的。”哈利德说,结果男孩一下子哭了出来,虽然没有说话,却紧紧抱住了他。

  陈可说,这一路走来,有太多被感动的瞬间,也让他们明白,有些人需要的只是一句安慰、一个拥抱,告诉自己,一切都有希望。

  自己淋过雨 更想给别人打伞

  一个是四川大山里的姑娘,一个是来自伊朗的小伙,他们的公益之路是如何跨越国界开始的呢?

  哈利德说,最初认识陈可,是在义乌,他家在伊朗做服装生意,他来采购;陈可则是做童装生意。

  “他年纪比我小,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只是聊得来而已。”陈可笑着说,那时候从没想过会和一个外国人结婚。

  而在哈利德眼里,这个女孩,性格爽朗,做事利落,对人热情。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她平时经常会去照看养老院的老人,后来在一起之后才发现,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哈利德告诉记者,他的祖父辈就一直有在伊朗当地做一些公益活动,他自己大学时就开始参加当地的公益捐赠活动。

  而对于陈可来说,自己淋过雨,就更想给别人打伞。

  “前两天和朋友打电话时,我们还在说,如果当年有人帮我们一把,也许现在会更好。”她说,小时候达州的老家在山顶上,每天要提前2个小时早起上学,每到假期她都要去背煤炭攒钱交学费。

  “那时候有件新衣服穿都是奢侈,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很喜欢给他们买新衣服吧。”陈可说,虽然那时候就知道要想抬头挺胸地走出大山,只有靠读书。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是现实,因为读书少,这一路走来也吃了不少苦。

  不过即便当初收入不高的时候,她也经常会在过节时去养老院给老人家送吃的,买新衣服给山区的小朋友,反正能买多少买多少。结婚之后,两人还经常在年三十去养老院陪老人们过节。现在,他们会在销售产品时,定向捐出一笔钱。

  “其实能力大小并不影响我们去做公益,有这份心,去做就好了。”在这对夫妻眼中,做公益就是能做多少做多少,尽力而为就对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全市首个由外籍人士参与的公益资金项目启动,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公益路上“1+1>2”
东部新城新增一处口袋公园
23个乡村产业项目集中开工
山间竞速
区首批医保工作站揭牌成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