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街新“防”

  陈小林骑着微型消防车在小西街巡逻。

  张作力和队友们正在沿河亲水平台进行机动泵作业。

  陈小林正在进行消防演练。

  陈建荣和队友们在财神阁茶楼进行消防检查。

  财神阁茶楼店员正在用电磁炉煮茶。

  湖城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讯员 何伟卫 摄

  沿着湖城西苕溪支流漕渎而建的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在逐年改造提升中,保留了明清时期江南古街的风貌,又呈现出集文创、艺术、商业、生活等功能融合的现代城市空间。漫步其间,历史的厚重感混合着时尚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然而,小西街的大部分建筑为土木结构且连片建设,消防安全责任重大。近年来,街区打造一支由专职消防员、物业人员、消防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古街消防救援“轻骑兵”,通过创新“人防+技防”方式,为古街穿上“防火罩”。连日来,记者蹲点街区,探访古街新“防”背后的故事。

  文/图  记者  史舒频 

  一口“太平缸”

  “太平缸一般摆放在朝阳的地方,平时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发生火灾时能派上大用场……”日前,当记者走进湖城小西街外滩5号咖啡工坊,店员张佳英正给客人们介绍庭院中间摆放着的一口太平缸。

  外滩5号咖啡工坊位于小西街74—1号,是一座带着庭院的木结构临河建筑。如今,店内早已配备了烟感、喷淋、灭火器,曾作为古街重要消防设备的太平缸,也成了庭院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在周边种上绿植,摆上咖啡桌椅,营造浪漫休闲的氛围感,客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拍照,不少人对这口太平缸很感兴趣。”张佳英告诉记者,每当生意不忙时,她就会抓紧给客人科普一些属于古街的消防知识,比如古人“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的防火主张,并向他们展示庭院中极具江南韵味、兼具防火功能的“马头墙”等。

  采访中,张佳英告诉记者,入职第一天就学会了使用灭火器。她笑言,这些年来,早已在工作中练就了眼观六路的本领,只要客人掏出香烟和打火机,她就会第一时间上前劝阻,“整栋建筑都是木结构,不敢想象着火的场景……”

  随着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气渐旺,餐饮、咖啡、茶吧等需要动火作业的商业业态日渐丰富,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近年来,街区组建起一支古街消防“轻骑兵”队伍,包括1名专职消防员、9名物业人员和15名消防志愿者。

  专职消防员陈小林是吴兴区朝阳街道区域微型消防救援站负责人,也是小西街消防“轻骑兵”队伍的“领头羊”,说起街区消防工作,他直言“压力满满”。

  “整个街区包括高巷、油车巷、石鸾巷等十多条巷弄,不仅空间狭窄、防火间距不足,而且呈不规则分布,一旦发生消防事故,消防救援车辆难以驶入。”陈小林认为,只有发动更多人加入“轻骑兵”队伍,培养“防小灭早”意识,才能降低消防隐患。

  今年68岁的王荣林是小西街的原住民。去年冬天,街区一间主打“围炉煮茶”的饮品店,将还没完全熄灭的炭火堆放在路边,老王看到后焦急万分,还与店主理论了起来。事后,王荣林就被陈小林吸纳进了“轻骑兵”队伍。

  “每逢周末,街区就会举行夜市,各种烧烤摊、小吃摊很是热闹,但隐患也不小。”王荣林告诉记者,但凡街区有夜市,他就会拿上小喇叭上街巡逻,看到没有熄灭的烟头或炭火就及时处理,直到夜市打烊才能放心回家。

  一座“微型站”

  “快快快,大家按逃生指示标识有序离开,不要慌张、不要相互推挤!”随着火灾警报声响起,居民们正有序撤离。只见“轻骑兵”成员张作力和队友们扛起手抬机动泵跑向沿河的亲水平台,装好水带、支起水枪、启动马达……3分钟内开始灭火作业,火势很快被控制,警报顺利解除。

  这并不是火灾现场,而是这两天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微型消防站举行的一场消防演练。张作力是微型消防站站长,据他介绍,整个微型消防站共有9名“编外消防员”,他们受聘于街区物业,负责24小时守护街区,他们是消防救援“轻骑兵”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作力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街区主干道上的微型消防站,只见站内的微型消防车披着醒目的红色涂装,随车配有灭火器、绝缘剪、防爆照明灯和宣传小喇叭等配套器材。“微型消防车小巧轻便,更容易在街巷里弄穿行,还可以从临河的亲水平台直接取水,真正实现近水救近火。”张作力说。

  “这是巡逻车吗?”“这个消防车怎么这么小呀”……在街区,专门定制的微型消防车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是我见过最有特色的消防车。”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全家第一次来湖州游玩,看到微型消防车穿梭巡逻,不少当地人熟络地跟他们打招呼,还有小朋友跟在后面一起巡逻,“小红车驶过,看着让人亲切又心安”。

  据张作力介绍,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现有112家商铺店面和79户居民,一旦发生火情,消防救援车进来要十多分钟。如今有了微型消防站,救援人员3分钟到场,可以做到救早、灭小、灭初起。

  壮大基层消防救援力量迫在眉睫,但传统消防站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围院起楼”模式难以为继。采访中,陈小林告诉记者,该片区有衣裳街、小西街、状元街3条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老城区商贸集中等特点,运用装配、租建、改建等方式,陆续建成19个微型消防站,按500米保护半径范围,就近夯实火灾防控基层基础。

  同时,19个微型消防站还与街道、文旅、公安、社区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应急疏散演练和消防安全培训,确保遇到火情能够就近统筹调配,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守护游客、商户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支“打更队”

  既是“灭火战斗员”,又是“防火巡查员”,这是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微型消防站成员陈建荣的自我定位。采访约在上午9时,见到陈建荣时,他的微信步数已超过6000步。“当班的日子,每天起码要走2万步,最主要的还是走街入户开展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

  顶着烈日,跟随陈建荣的步伐,记者来到财神阁茶楼。“你看,这些灯具和电线的接口处有一段裸露的地方,一旦线路破损容易引发短路,造成火灾隐患……”只见陈建荣细细查看店内造型古朴的灯具后提醒店员,尽快用PVC管套或金属管套进行包裹。而当他看到店员正在用电磁炉煮养生茶时,又叮嘱她们注意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时长,避免超负荷用电。

  检查之余,他此行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为街区下一步打造消防示范街区摸排点位。“接下来,街区公共区域和人流量大的店铺将会安装‘一键式’火警按钮,联通智慧消防监管平台。”陈建荣告诉记者,等系统建成后,一旦发现火灾隐患,可以就近按下“一键式”按钮,微型消防站队员可在3分钟内抵达。

  小西街即将“上新”的消防举措远不止于此。最近,一份《小西街消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设想》新鲜出炉,其中提到的“重点打造灭火救援队、防火巡查队、值守打更队‘三支队伍’”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成立一支‘打更队’,穿上古代更夫的衣服,每天定时开展‘打更服务’。”陈建荣说,打更过程中不仅能普及消防知识,还能营造“网红”效应,为街区赢得流量,很想试一试。

  沈燕斌是吴兴区消防救援大队消安委办公室成员,也是这份《设想》的起草者。他告诉记者,小西街现有诸多建筑仍保存着众多消防相关的古迹,比如“太平缸”“马头墙”“防火墙”“古井”等。接下来要进一步挖掘这些建筑资源,说好消防故事,并通过模仿古代“水龙会”形式,打造消防体验场馆等,供游客参观学习。

  “我们希望通过消防历史文化街区创建,让消防元素融入古街街景之中,除了街区管理者、商户和住户外,让更多游客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营造时尚、安全的旅游环境。”沈燕斌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古街新“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