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宁杰
7月31日早晨6时,夏夜的闷热还没散去,初升的朝阳已经“热情高涨”。
“下雨喽!”在湖城“上塘记忆”口袋公园里,一场“人工降雨”正在进行。沿着长廊步道深入公园,两侧干裂的土壤被“雨水”浸润,枝蔓绿叶上挂满晶莹水珠。河岸边,抽水机“轰轰”鼓劲,把一条绿色长水管撑得鼓鼓囊囊。2名绿化养护工用力拖拽着水管,另有1名工人把牢水枪,朝树林间打出一片三四米高的水花。
“这是在模仿下雨,既能让叶片和根部都吸到水,也避免冲刷土壤,破坏植被根系。”说起浇水学问,绿化养护工邹启顺头头是道,“得抓紧时间了,一旦温度到35℃,就不能浇了。因为那时土壤温度高,突然浇灌冷水会刺激植被根系,导致根系受损,引起枝叶萎焉甚至烂根。所以高温天出工,我们都是凌晨开始的。”
绿化养护工中起得最早的,要数开洒水车的,今年48岁的彭兴文便是其中一员。“我们一般凌晨零点出车,沿着南街、人民路、红旗路、劳动路跑车,基本到上午七八点能跑完。”6时30分许,彭兴文和搭档李文军开始了当天的收尾工作,往返红旗路和劳动路,给路边草花浇水。
当洒水车停靠“上塘记忆”口袋公园边时,李文军黑亮的脸上挂满汗珠,“到这里,我们今天算下班了”。此时,公园附近已不见其他绿化养护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市民晨练时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