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棣投起了三分球、王琳凯来了个后仰跳投……在夏日的吴兴新青年体育馆,比天气还火热的要数这里的篮球馆,多个体育类综艺节目在此录制,也引出此地关于篮球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50年代,吴兴区八里店镇周边村庄的蚕农会在运送蚕茧的途中,利用在岸边停靠时的歇息空隙,同沿途村民打篮球比赛。因为生活艰苦,大多数人都买不起运动鞋,常常是穿着一双草鞋或者赤着脚便上场了。
“从曾经的泥地露天球场到现在的专业室内篮球馆,都反映了湖州人对乐享运动的向往,湖州人的骨子里一直对体育有着浓浓的热爱。”市体育局党组成员、群众体育处长候水龙介绍,公益性、综合性、高品质的群众体育健身场所,不仅是赛事的载体,更是推动城市高品质建设的关键一环。
早在2019年,湖州就尝试在市区范围内开展“周三全民健身免费开放日”活动;2022年8月,这项惠民活动的范围由市级公共体育馆拓展至全市场馆,各区县首批13个场馆每周三坚持对外免费开放;如今,“周三全民健身免费开放日”活动再次迭代升级,各类体育指导服务团队入驻场馆。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公共体育场馆每周三免费开放超3.2万场,受益群众超12.5万人次。
如今的湖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入选“全国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每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规模持续扩大,“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群众体育工作与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百姓获得感等深度融合,运动健身在太湖南岸蔚然成风。群众体育工作正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推动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文/记者 李则名 张钰苑 图/记者 李则名
体育阵地持续丰富 城市空间充满活力
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南太湖新区的小梅港体育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在这方天地,传统景观与现代艺术相互交融,作为集生活、运动、生态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型高品质体育公园,拥有羽毛球馆、户外网球场、篮球场等不同类型运动场所,总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给市民带来全方位的运动体验。
除了标志性体育公园,城市边边角角的改变也令人眼前一亮。在长兴县李家巷镇刘家渡村,G25长深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这里的桥下别有洞天,除了设置灯光、露天KTV、桌球、篮球场、公共厕所外,刘家渡村还组织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联合相关单位在这片桥下空间开展太极拳培训。
为了回答好“群众健身去哪儿”这个民生课题,全市今年将新建各类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26个。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梳理排摸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90处,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管理应用场景部署与培训。最新数据显示,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市已累计建设各类体育设施超万个。
“在群众身边建设更多健身场地,只是第一步。通过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体验,更为关键。”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合理地配置健身设施,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随着人转、跟着人走,湖州一方面加大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另一方面,着眼于满足人们的多方面健身需求,向社会高质量开放现有体育资源,精心打磨公共空间,完善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让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场景不断延伸。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 一群人带动一座城
“‘小花手、大滑臂’……跳这首《落花情》,我希望你们把自己想象成小仙女,跟着我的动作来。”上周六晚,200多人自发聚集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的操场上,大家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吴晶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跳起了广场操。
今年39岁的吴晶是全市“明星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了普及全民运动,帮助大家科学健身,每年的4月到11月,她都会以公益老师的身份在全民健身中心领队跳操。广场操看似简单,但1小时的运动时间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特点,因此在音乐节奏选择、动作编排顺序等方面都需要科学设计。
“目前这套操里包含了十三四首比较动感有节奏的歌曲,动作以简单偏年轻化为主,融合了恰恰步伐、民族、现代、国风等元素,既能考虑到中老年人的运动强度,也能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健身锻炼队伍中。”吴晶介绍。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根据市体育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湖州,像吴晶这样的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1.3万名。通过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精英计划,湖州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择优选址建设了200个运动加油站,近2000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长期在各站点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组织1000场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建了1000支村(社区)健身队伍。
为更好地升级服务,健全立足尖端、服务市场的体育人才机制,今年5月,湖州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体育产业研究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研究型、服务型的体育研究智库,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为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创新推进体医融合 引领运动健康风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近日,23名体重超标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了湖州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在这里,他们携手加入“2024年市青少年减重夏令营”,开展为期1个月的科学减重。该夏令营由市体育局和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举办。孩子们在教练、营养师、内分泌专业医生和志愿者的指导下,埋下健康种子,收获阳光自律。
青少年减重夏令营是湖州创新推进“体医融合”、以运动促进健康的一种全新尝试。“这项探索解决了体育、医疗单独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步形成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发挥科学运动在健康促进、慢病预防和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一年来,湖州重点围绕“近视防控和脊柱筛查”两大主题试点工作,遴选5所小学合计3000余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评、运动干预、身体活动客观数据调查,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的长效机制。
为了更好地科学传播健康良方,湖州专门推出公益服务。预约市民花1个多小时,就能在市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完成一般体适能评估、运动心肺测试、等速肌力测定、步态测试等近10项测试,得到一份详尽的“运动处方”。
近年来,湖州深化构建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在创新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过程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完整的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提高国民体质监测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从有到优”。
锚定“体育之城”目标 变流量为发展增量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无论是“村BA”“村超”“赛龙舟”等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火热出圈,还是马拉松比赛“一签难求”、诸多社区健身场馆预订爆满,从中都不难看出湖州全民健身需求之高涨、参与人群之广泛。
不久前,持续2个多月激烈角逐的2024年湖州市“百镇千村万人”篮球联赛落下帷幕。据悉,这是湖州近些年举办的赛事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全民健身活动,自今年4月17日开赛以来,累计吸引了全市各区县共73个乡镇(街道)、1118个行政村(社区)的千余支球队参与。
“希望通过这样的赛事,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中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湖州的城乡之间尽是运动的风景,“村BA”“村超”“趣味运动”既有泥土味、更有人情味,赛事的流量正渐渐地转化为发展的增量。
为此,湖州今年专门印发《关于打造“体育之城”实施意见》,提出要发展依山靠水、特色鲜明的体育赛事经济,通过“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的“体育+”模式,与文化、旅游、商贸等部门一体谋划、一体开展,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开创体育消费新场景,谋划“以赛兴城”的宏伟蓝图。
据介绍,未来,湖州将立足太湖南岸、莫干山、西山漾、东苕溪、运河水道等自然资源优势,发挥长三角中心区位优势,培育符合湖州特色的城市赛事品牌,实施高水平赛事引进工程,以户外赛事为主导,以青少年阳光赛事、俱乐部职业赛事、长三角区域赛事为基础,争取多引进国际国内有市场效应、有长期承办潜力的单项体育顶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