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宁 杰
96.6!2024年全国生态日当天,湖州连续第4年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指数,相比上年提升2.4,代表着我市已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百姓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放眼全国,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回看湖州,以“指数”立体诠释“绿色”内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
“我们从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素养5个维度出发,通过客观指标测评、主观问卷调查和应用数据分析,打造了一套绿色低碳生活指数评价体系,以此衡量全社会绿色文明素养程度。”市委宣传部文明建设处介绍,结合百姓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新需求,测评指标年年优化,指数也年年攀升。从最初的86.8到今年的96.6,指数变化背后,是绿色低碳理念对百姓生活的全面浸润。
市民陆红琴的晚年生活,因为垃圾分类愈发充实起来。作为六合家园社区为当地1800余户居民“聘任”的垃圾分类“社区钟点工”,她每周3天化身“红马甲”,协同督导居民以及第三方服务企业落实好垃圾分类工作。“发现问题要求即拍即改,重视程度更高,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说起自己参与的这项志愿服务,陆红琴成就感十足,“多了份责任,时刻记挂在心上”。
邀请热心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是湖州优化绿色居住测评指标后,为提升垃圾分类“体验感”抢做的又一道“加分题”。如今,在506名“社区钟点工”的加持下,全市1379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向更精细延伸。“拒绝躺平,垃圾分类已经从‘规定动作’变成越来越多群众的低碳自觉。”市市容环卫中心说。
透过指数观察4年里湖州绿色低碳生活的一个个生动案例,“政府+企业+社会”高效协作的特点愈发鲜明。
“碳达人”全民降碳志愿服务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启动于2021年的“全民降碳”实践,经过多轮碳普惠机制迭代,依托线下多元“零碳”场景和线上“碳达人·惠湖州”碳普惠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工业、商业、个人多方共建共赢共享的降碳生态圈。▲▲(下转A02版)▲▲(上接第1版)
“于个人而言,可以通过减碳行为在线打卡、屋顶光伏在线交易、零碳车主线下认证等方式,开启属于自己的碳账本并变现获益。对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按需开展绿电、绿证等碳交易,还能在线发起植树等低碳公益活动。”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促成个人光伏碳排放普惠交易283吨,核证减排量交易规模达4285吨,“零碳”增值服务持续延伸,“除了拓展市两会等大型活动碳中和服务,今年还和南太湖法院联合探索生态司法碳汇修复项目,进一步丰富社会公益低碳服务”。
“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激励、科技支撑,也需要观念更新、发展机遇,可持续推动的关键或许正是多元化参与。”市委宣传部表示。
“碳”路不止步》》》》》》
市委宣传部: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指标体系,更全面反映湖州百姓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新变化,并对区县评价体系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更客观、更公正、更全面地反映各区县推进情况。同时,在进一步升级垃圾分类开箱、积分兑换、绿色出行等功能模块,增加用户体验感的基础上,全面谋划围绕百姓生活方式转型的活动载体,更好地引导百姓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