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随着秋风渐起,湖州人爱蟹的味蕾开始蠢蠢欲动。据媒体报道,今年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太湖蟹姗姗来迟,但面对中秋节的传统消费旺季,湖州养殖户们纷纷采取公母分养的策略,以期提前上市部分母蟹,满足消费者的尝鲜需求。也就是说,中秋节期间,消费者可以吃到湖州本地大闸蟹。
一直以来,螃蟹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万千老饕的味蕾,而太湖蟹味道鲜美,肉质细嫩,黄膏腴美,更是江南名蟹的代表。此外,今年湖州“白玉蟹”首次商业化量产,值得消费者期待。
眼下,“味蕾游”正成为文旅消费新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受访者会在旅游前或旅游中做美食攻略,93.1%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试想,在太湖南岸的秋色中,手捧一只热气腾腾的大闸蟹,轻轻掰开那坚硬的蟹壳,当那金黄色的蟹黄与鲜美的蟹肉滑入口中时,那份满足感与幸福感,或许正是一直在寻找的生活滋味。那么,如何让这些因“食”而动、为“吃”而游的外来游客收获更好的旅游体验,让湖蟹从餐桌美食走向文旅产品,做好这篇湖蟹文章呢?
除了“味蕾游”,还要给品蟹加注“文化调料”。持螯赏菊、举觞吟诗向来是文人墨客的标准吃相。为这一口膏肥肉厚、腴而不腻的湖州味道,曾为湖州刺史的唐代诗人杜牧留下了“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的不朽名句。“自笑生平为口忙”的清代文学家李渔六十七岁那年游湖州,喜食湖蟹,遂大作啖蟹诗,感叹“今岁秋光幸不虚”。从古至今,蟹的做法也是多样,据《宋史》《梦粱录》和《武林旧事》所记的菜品就有持鳌供、洗手蟹、酒蟹、醉蟹、糖蟹、醋赤蟹、蟹羹、蟹生、五味酒酱蟹等数十种,让蟹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因而在游客品蟹时,可以融入好的讲解,如此既能有效传播知识,又能留下想象空间。
品蟹,还得品出趣味。作为当地蟹农们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湖蟹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梦想。一只只膏满黄肥的大闸蟹,经过蟹农们的精心养殖与呵护,最终化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要知道,全市现有湖蟹养殖面积3.1万亩,先后打造了长兴洪桥省级河蟹农业强镇、吴兴区国家级湖蟹农业强镇,形成环太湖沿岸湖蟹特色产业优势产区,年产量7700余吨,年产值6.1亿元,亩均效益7000元以上。蟹农们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大闸蟹,更是将一片片水域转化为致富的金土地。
若能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产区资源,打造游客捕蟹、喂蟹等互动活动,或许能够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并喜爱湖蟹文化,深化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期待“湖蟹”二字能更加响亮。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