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淬炼下的工业蝶变

  在浙江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智能设备近日正在生产汽车零部件。 记者 吴拯 摄

  记者  邵鼎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镌刻下一个个辉煌印记。

  75年前的10月1日,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崭新时代,太湖南岸的湖州同样迎来全方位变革和振兴,这其中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是重要闪光点之一。

  75载砥砺前行,75载长歌奋进,75载栉风沐雨。从江南水乡向工业大市的奋进之路上,这座千年古城经历了开局的百端待举,经历了艰难摸索的爬升;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湖州以打造国内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为目标,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总产值只有1.99亿元到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从全省靠后的工业综合实力到工业增幅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疾蹄奋进的湖州工业于绿色中挖掘潜力,于智造中升华内涵。

  一

  回望湖州的工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以纺织和建材两大产业为主,随着增长潜力不足、比较优势不再等劣势的放大,寻找一条新的产业升级之路成了这座城市探索的主旋律。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理念的诞生吹响了湖州工业发展的新一轮号角,自此湖州工业经济的转型不再盲目追求体量,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绿色、智能。

  聚焦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多年来湖州先后历经“二三三”“六大特色产业”“3+3”等多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绿色智造的发展大路上,如今我市正逐步形成以“4210”产业为总纲,八大新兴产业链为核心的制造业产业新体系,全力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变高、经济形态持续变绿、发展之路持续变优。

  在招商投资上,重抓关键项目招引、清单式项目推进、链主企业项目引育的模式为湖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项目陆续落地,更涌现出吉利汽车等多个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去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34.5%、67.1%和39.2%。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全面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决策部署,我市将扶优扶强和提标提效相结合,以“拔高均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为重点,大力实施“四提升两攻坚”六大行动,全面夯实新型工业化底盘。

  几十年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通用设备、汽车制造、通信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已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近10年来,纺织行业增加值比重由13.6%降至6.2%,汽车制造行业增加值比重则由1.2%上升至7.2%。

  二

  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企业质量水平。翻看湖州历史,湖州工业基础曾十分薄弱,规上工业企业不到100家的现实严重困扰着发展。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引领下,勤劳质朴的湖州人抓住突破的契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启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0年,全市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完成率达99.1%,并形成了41个块状经济板块。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企业中不断深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蜕变,向更高发展维度持续挺进。在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省工业经济联合会近期发布的2024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上,我市的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又一次成功入围,排名全省第9位。

  天能的发展是湖州企业逐绿而行的生动写照。从1996年研制出第一组绿色新型蓄电池以来,天能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创新,从传统的蓄电池厂转型为绿色能源的领军企业。

  政府“有形之手”也持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在“抓大养小”模式的推动下,我市先后启动了“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小升规”企业培育、“专精特优”企业培育,结合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其特点的发展路径。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雄鹰”企业4家、“金象金牛”企业3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055.4亿元,首次超过千亿元大关;2023年我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我省第6个闯入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008亿元。

  三

  省经信厅、省财政厅日前公布2024年度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实施名单,我市24个项目成功入选绿色化示范,入选数量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若论城市的综合实力,湖州在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个“小个子”。如何在一众强手中突围,湖州在深化改革上做足了绿色文章。

  在落后产能淘汰上,我市推进蓄电池、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五大行业整治提升,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腾出用能空间。

  在项目准入上,我市实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节能、环保准入制。通过建立新上项目专家预评估、“6+X”联审、“环评一票否决”、八大高能耗行业负面清单等制度,项目审批上的环保要求达到了极致。

  在加快企业转型上,我市启动了“亩均论英雄”改革、“五未土地”处置改革,通过全面实施差别化资源政策,反向倒逼企业,整治了数以万计的“散乱污”企业。

  除了倒逼,湖州在数字赋能上做足绿色文章。为精准服务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引领企业精准降碳,从2021年起,我市开始了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业碳效改革探索,以数字化为引领,在全国首创“工业碳效码”。近3年来全市已实现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数据在线可控,促成绿电交易3.3亿千瓦时。

  此外,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无人工厂”、聚焦“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上云”等一系列的举措使湖州彻底改变了过去粗放、低效能的生产模式。目前全市累计入选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绿色化示范项目73个,带动技改投资45.07亿元,年减碳排放32万吨。

  ……

  回忆往昔,湖州工业披荆斩棘,奋勇争先;展望未来,专注于绿色智造的湖州工业让人充满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工业必将为湖州的赶超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吴兴为特色产业建立企业综合服务分中心
~~~
~~~
2008年,湖州安吉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停车管理还需更精细》后续——~~~
~~~
~~~入秋还得再等等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用心打响营商环境“金口碑”
全市安全生产暨国庆安全防范工作会议召开
湖州职院新增两专业
乡村美了 产业兴了 青年来了
立即整改 规范停车
百步穿杨
今起气温逐步回升
淬炼下的工业蝶变
量质并举抓落实 举一反三促提升
我为家乡唱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