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鼎
“目前的生产线已经度过了磨合期,接下来要定期结合‘工业碳效码’的数据反馈,合理规划、科学调度,保持碳排放的稳定。”日前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效工程师钱心晖又一次来到浙江天能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指导。作为汽车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线多,但企业碳排放水平一直保持稳定。
企业工程设备部经理姜成表示,得益于“工业碳效码”的科学分析,浙江天能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不但改变了用能方式,还加快了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改造。“通过节能改造和新生产技术、生产线的引入,我们单班产能提升了10%,综合能耗降低约40%。”姜成告诉记者。
因为一个小小的“工业碳效码”,精准降碳的夙愿在湖州得到了实现。从2021年起,我市开始了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业碳效改革探索,以数字化为引领,在全国首创“工业碳效码”。近3年来全市已实现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数据在线可控,促成绿电交易3.3亿千瓦时。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岑梁告诉记者,通过汇集经信、统计、税务、电力等部门的39类数据,湖州数千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电、用煤、用油等数据都能在“工业碳效码”上呈现,为后续企业提升碳利用效率、加快碳中和提供了依据。
有了“工业碳效码”的数据支持,企业的整改有了方向,同时我市也结合亩均改革、绿色工厂建设倒逼企业完成转型。目前湖州已累计入选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绿色化示范项目73个,全市“高碳”企业占比较2020年下降4.06%,“低碳”企业占比提升5.16%。
考虑到企业改造提升面临的资金需求,我市还将企业碳效等级与绿色信贷融合发展,持续加快绿色信贷投放,目前已增加“碳诊断”“碳金融”“绿电交易”等应用模块,为企业在线选购符合自身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提供便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碳效金融产品14622笔,共计665亿元,为企业减费让利1.1亿元。
作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如今湖州还把“工业碳效码”的辐射效应推向了全省。目前“工业碳效码”已在“浙里办”“浙政钉”等应用平台上线,正式升格为省级数字化应用,预计每年可推动全省工业降碳500万吨以上。
亲历者说
市经信局绿色制造处处长陈戈:“工业碳效码”是制造业领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各部门的联动协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相信随着后续功能的不断升级,这一湖州首创的成果,将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更多经验借鉴和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