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鱼虾肥。这段时间,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正大量上市。
个头硕大、虾黄饱满、肉质紧实……近两年,这款被誉为湖中“小青龙”的罗氏沼虾风靡全国,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数据显示:全国罗氏沼虾年产值超200亿元,养殖面积达60万亩,其中七成以上虾苗亲本源自湖州。
小小沼虾游向全国的旅程中,不得不提其背后推手——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2002年从缅甸引进种质资源至今,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持续攻关罗氏沼虾育种及配套工程,构建全球种质最全、世代最长的罗氏沼虾核心家系,培育推广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南太湖3号”等多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唱响了一曲现代化渔业发展之歌。
文/记者 史舒频 图/记者 陆一平
精心育良种
良种如何获得?好苗如何培育?大虾如何养成?近日,首届中国罗氏沼虾高端品牌论坛在广东新会举行。站在演讲席,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海琪以PPT形式展现了最新科研成果——《罗氏沼虾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详细解答了以上3个问题。
这份沉甸甸的发展报告,从起草到呈现,历经几代水产科研人员20余载的持续付出。
“罗氏沼虾最早于1976年从东南亚引入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两广和江浙地区推广养殖,一直存在原种养殖性能退化等问题,发病率升高、养殖风险加大。”张海琪介绍,2002年,由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和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从缅甸引进种质资源,与原有养殖品种交配建立家系,其目的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到目前,家系已选育到第十九代。
据张海琪回忆,彼时他刚从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入职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鉴定缅甸引进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并跟随育种团队来到湖州,考察罗氏沼虾良种场建设情况。从那时起,他与这尾小小沼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承担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罗氏沼虾良种繁育与推广任务,推动罗氏沼虾良种选育,100来个家系进行同塘生长测试;2009年,经过四代选育,第一个国家新品种“南太湖2号”培育成功,该品种大大降低了困扰业界多年的铁虾、白尾病等发病率,存活率提高7.76%,生长速度提高36.87%。此后,孟加拉野生群体、假雌群体、高饲料利用群体等核心种群不断诞生。
“育种过程中,科研人员要一尾一尾地测量虾苗生长数据,有时上万尾虾苗里只能选出几只好种虾。每只虾还要编入族谱,避免近亲繁殖。”张海琪介绍,像罗氏沼虾种群构建这样的大型项目,是众多科研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7年,张海琪正式从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调任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按他的说法,这是冲到了罗氏沼虾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塘头,采集样品、监测病原等。
沼虾好不好,基因很重要。经连续4代遗传改良,2022年,“南太湖3号”成功问世。该品种生长速度较上一代提高23.36%、养殖成活率提高7.21%,每亩可为养殖户增产130公斤左右、增效2000元。最近,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被列为2024年国家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科研团队还开启了沼虾全基因组精准育种技术和全雄育种技术两项攻关。
全心延链条
每年10月,正是种虾放苗的时节。
“今年打算育25亿尾,先来选一下种苗……”采访时,记者巧遇从江苏高邮赶来的育苗场负责人吴长春。他说,培育罗氏沼虾快20年了,一直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购买苗种,还能获得养殖指导、病害防治等服务。
“实验室里研发的品种再好,也得让育苗企业、养殖户赚到‘真金白银’,才算真正走向市场。”采访中,张海琪多次提及,要敞开大门做研究、紧贴市场搞创新。
近年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提出“品种+技术+品牌”三合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设置企业规模、信用评价、社会责任等门槛,优选了全国40余家育苗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提供联合育种、种虾出售、技术供给等服务。目前,该所罗氏沼虾板块年收入超3000万元。
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该所还规定,所里的科研人员必须到合作企业或基地蹲点,时间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
“只有走出实验室,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张海琪说,在蹲点中,他发现育苗企业在种虾养殖水源消毒、饲料管理、人车分流等环节普遍存在防疫缺失问题,为此,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牵头制定《罗氏沼虾无疫化育苗场建设标准》,并组织防疫人员现场指导整改。监测显示,此举大大提升了育苗过程中种苗的成活率。
改变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记者了解到,淡水虾解冻后肉质普遍疏松、品质下降,无法冷冻长期保存,这是沼虾大量上市后价格大幅跌落的原因。近年来,该所采取了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引进水产品安全加工团队,运用液氮冷冻技术等措施,如今罗氏沼虾解冻过后口感依旧弹牙。同时团队还开发了熟醉、柠檬、椒盐等8个口味的沼虾预制菜。
“希望通过对罗氏沼虾种苗、养殖、流通、加工、冷链的全产业链探索,将新问题、新启发带回实验室,形成新的课题,经过技术攻关再应用到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张海琪说。
齐心奔“富渔”
“你来看,个头多大、多有劲儿……”在长兴县吕山乡养殖基地,养殖户郑国平用捞网随手一捞,捉起一只活蹦乱跳的大虾摊在掌心,向客户吆喝起来。他说,2014年转行养虾的时候,对技术可谓一窍不通,多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们定期上门指导。如今,100亩虾塘年净收入稳定在50万元至80万元。
在实验室里不断优化迭代的罗氏沼虾新品种,每年由育苗企业繁育200亿尾虾苗,游向全国27个省份的10万养殖户……如何让养殖户养出个大肥美的“致富虾”?
做大“朋友圈”成为破解之道。
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高强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人都有100多名养殖户好友,科研之余,回答线上咨询也是他的必修课。“为虾农解决实际困难,也为科研积累基础数据和案例,两者并不矛盾。”高强说,除了线上咨询,他每年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服务200次以上。
近两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还牵头建立一线送技术的“红色星期六”志愿服务机制,与重点渔业乡镇(村)开展“共同富‘渔’”党建联建,在党建活动中送技术、解难题。
“很多人想不到西部地区也能养沼虾,我们研究发现,不仅能养,还能缓解土地盐碱化的问题,亩均产值有1万元左右。”高强介绍,2021年以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陆续向甘肃白银、山西运城、新疆伊犁等地捐赠虾苗,并在当地建立推广示范点,辐射面积超1500亩。
“虹彩病毒病”是近年来罗氏沼虾的重点病害之一,携带率、感染性、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后沼虾的额剑基部甲壳会出现一块白色三角区域,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全虾覆没。在加快实验室攻关进程基础上,该所依托各地推广良种良法健康养殖示范点,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合作组建服务团队,一旦养殖户发现轻微症状,第一时间上门介入治疗。
记者获悉,通过20多年努力,如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罗氏沼虾生产国,占比达到了54.8%。除罗氏沼虾成为百亿产业外,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还致力于中华鳖、加州鲈等全产业链建设。现在,中华鳖年产值也超百亿元,加州鲈年产值突破30亿元……
“共同富渔”道路上,这支科研团队,正越蹚越起劲儿。
记者手记
一尾虾苗,既记录着河网平原的农学智慧,也蕴藏着前沿科技的创新突破。当前,全球种业正掀起以基因编辑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期待更多像张海琪团队这样的科研队伍,立足大食物观,以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引擎,致力农业“芯片”升级迭代,注重全产业链资源开发,让“中国碗”装满丰盛的“中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