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斌姬 董梁
本报讯 记者近日走进湖州飞英街道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时看到,站内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等22名工作人员,一窗受理,内部流转,筑牢劳动人事争议化解首道防线。
“飞英街道辖区仅小、零、散的沿街商铺就有2000多家,新店装修时站点人员会及时介入,每年跟进服务新增就业人员1200余人,确保在试用期化解隐患。”服务站负责人唐峰芬说,该站综合受理调处案件,提供政策咨询、纠纷化解、司法诉讼等一站式服务,做到争议不出街,矛盾不激化。
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畅通职工和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近年来在我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全市域范围已建成劳动关系服务站104个,乡镇(街道)覆盖率100%。
与此同时,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不断壮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协调员1.29万人,其中企业1.13万人、村(社区)1600余人。
“劳动关系服务站和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的蓬勃发展,是我市打造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网的一个缩影。”市人力社保局劳动关系处处长曹金岗介绍,这张网线下建服务站、发动协调员排查隐患;线上建人社微信工作群300余个,动态发布业务信息,从源头做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
据了解,劳动关系基层治理网格体系积极与政法综治网格融合,确保基层劳动关系服务事项接得住、办得好。全市已有8个站点列入省级样板站点培育,凭借网格化集成,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劳动关系风险隐患“一网防控”。
针对近年来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从业人员已达4万余人的现状,我市还着力办好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一件事”。
“我们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劳动权益‘护新’工作调研,走访新业态工作站点,上门推广新业态用工‘一指南、两指引’及劳动合同范本。”曹金岗说,同时,宣传引导平台企业规范申报社会保险,为不具备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办理单项工伤保险,全市超过1.4万名新业态人员参加工伤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