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全国知名巨笔书法家慎召民
湖州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后,我最近给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写了一块中文地名,为两国的友好往来添一份绵薄之力。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南浔区双林镇。回想起来,第一次与书法邂逅,是在镇文化站。
当时我只有12岁,正和街坊邻里的小伙伴玩耍打闹,忽然,一位长辈被众人拥簇而来,大家紧随人群走进文化站,只见在一张硕大的桌子旁,这位长辈拿起毛笔就锋行剑走、瞬间而就。宣纸上大字如斗,墨气生香,顿时人声沸腾。
事后,我才知道这位长辈便是镇上的书法家费新我。自那以后,我一有空便模仿费老师挥毫的模样,在家中的地砖上练起“书法”。后来,我省下早饭钱,去文具店买了支毛笔,开始临摹蝇头小楷。但是,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总是不满意。得知双林镇上的许多店招牌和桥名都出自中百商店的温先生,便上门请教学习;在嘉兴图书馆工作的姐姐也寄来各种古代名帖,供我临摹练习。
此后的日子里,我始终坚持练习书法。1980年,我写下了湖州市中心红旗路上的第一块招牌“爱山商店”,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受邀书写了“慕韩斋”“大通桥”“湖州银泰商业大厦”“湖州湖师附小”“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等许多榜书。
1990年开始,经济的发展迅速,使榜书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我的字也越写越大,并开始尝试练习“铁笔巨字”。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要有书法的底蕴,又需要健康体魄的支持。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我写下了1999平方米的巨幅对联,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首届国际湖笔文化节上,我用81.5公斤的湖笔,写下600平方米“湖笔”两个大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不久前召开的第12届湖笔文化节上,我在现场写下了“最江南”三个字,用以寄托对故乡的美好情愫……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最近这两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湖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特别是城市书房、文旅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成为市民享受惬意生活的文化空间。不久前,我还有幸在潞村的文旅驿站开展书法培训,真切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书法的热爱!
有艺术、有书法,人生就有活力。如今,我已年过古稀,却从未想过放下手中的巨笔,依旧坚持守正创新。我想,是笔墨铸造了自己的人生,有苦有乐,但无悔无怨。
(记者 李则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