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7亿元、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比1.57,排名均居全省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5年优秀,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连续7年全省第一。
这,是一片青春盎然的土地。今年以来,创建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2个,招引返乡入乡青年大学生3.59万人,培育现代“新农人”1.6万名,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352个,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30强的城市之一。
这,是一方希望升腾的土地。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获全省第一,全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平均发展水平评价连续4年全省第一,获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
今年来,湖州锚定“勇当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先行者,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幸福图景”总目标,坚持和深化“千万工程”,推动湖州的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最前列、全国最前面。
11万青年扎根乡村
这两年,湖州一杯村咖频频走红各类社交平台。
如果在湖州绘制一张“乡村咖啡地图”,这些标记点或依托乡野山水,或融合历史古韵,或延伸文旅业态。
在湖州,以咖啡为媒,青年将都市的现代生活理念与乡村的质朴风情巧妙融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咖啡从城市走入乡村,不仅仅是一杯咖啡的旅程,更是青年群体回归乡土、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经济、重塑乡村文化的生动体现。
青年闵艺萍就是进村开“村咖”的代表人之一。在吴兴区高新区伍浦村党总支书记卢云旗“三顾茅庐”邀请下,来到太湖边创业开办“不饮咖啡”。不久后,“不饮咖啡”便成了村里的网红,最多时每天有上千人来打卡。
令人惊喜的是,“咖啡社交”还链接了20名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创客,为村里实施了10个富有深度的艺术行动。村里的空置农宅变身为五湖书局,打破传统与现代、古韵与时髦的界限。一杯咖啡,补齐了伍浦村乡村产业发展中“时尚不足”的短板。
今年,湖州发布了青年入乡发展“520”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7 年集聚返乡入乡青年10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为充分了解青年需求,市农业农村局和团市委携手建立“入乡青年面对面”互动机制,市、区、县领导与入乡青年面对面座谈,主题以“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到“青年发展型(县域)城市建设”等青年人关心的议题展开,倾听需求、解决问题,畅通青年诉求表达通道。
目前,湖州全市共有11万青年扎根乡村。今年5月,中东欧国家媒体团访问湖州,遍布绿水青山间忙碌的年轻人,让他们不禁感叹:“湖州的乡村和青年潜力无限!”
青年扎根乡村,搅动一池春水。去年,湖州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超130亿元,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86万人。
五成以上乡村开展乡村运营
从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输出地,湖州乡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引领性的。这是动力,当然也会带来压力。湖州的乡村如今面临着和全国一样的发展困惑——如何找到从“建设”到“运营”的门道。9月底,湖州发布全国首个乡村运营地市级地方标准《乡村运营(村庄经营)指南》。目前,全市已有5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32个村开展整村运营,引进专业的乡村运营团队97个。预计到2027年,全市开展乡村运营的行政村占比将超过75%。乡村运营如何做?记者采访发现,各村都有量身定制的路子。比如长兴县刘家渡村挨着2个工业园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去年该村迎来华丽转身,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到725.7万元。 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沈新华说,该村引入上海国盛集团旗下思尔腾公司,镇村企三方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共同推进村庄整体运营,走出共富新路径。“腾出农房、整村改造、打包出租,18家企业先后入驻办公创业,俨然一个小CBD。”沈新华说,这给村庄带来的不仅是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办公人员、租客带来了固定人气,以及咖啡、餐饮等产业兴起,乡村不再是假日红火、平日冷清。又比如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一个废弃石矿被打造成B'Y366火星营地。白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夏橡栋介绍,整个营地项目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安吉县鸿裕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安吉白杨供销社有限公司投资,由安吉春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村集体以土地收取场地租金及营业分红进行收益,这两项收入加起来约80万元。除此之外,春起文旅在管理过程中,以招聘本村的村民为主,人均工资4500元,产生客流对于村庄的餐饮板块和农产品板块还能带来30余万元收益。去年,全市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55元、增长7.6%。
累计推进四百余个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重中之重在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今年前9个月,全市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90个,提前完成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70个以上的目标,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累计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11个。“这些项目涵盖了稳产保供、生态农业、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8成以上农业项目涉及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反映了湖州农业生产正加快转型升级。”市农业农村局介绍。
湖州是全国三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传统渔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记者在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共富数字渔仓”项目看到了新可能,目前3000个智能蜂窝养殖池的基础建设已接近尾声。建成运营后,该项目将成为全国首个单体最大的淡水鱼数字渔仓,具备500万公斤养殖、500万公斤暂养和2500万尾苗种的承载能力。“每个30平方米左右的智能蜂窝养殖池可产出1500公斤左右成品鱼,相当于一亩地的养鱼产量。”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
在一个个项目的带动下,科技、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58家、未来农场8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3条。
文/陆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