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视一套《农耕探文明》聚焦德清珍珠养殖与利用

“珍珠,竟是这样‘种’出来的!”

  记者  徐  震

  本报讯  昨天晚上6时20分,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农耕探文明》节目,深度挖掘湖州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讲述德清珍珠文化挖掘与绿色发展的故事。

  珍珠是如何育出来的?节目将镜头对准了德清县龙胜村的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技术员用镊子剖开河蚌的外套膜,切成小片,再把小片放入另一只河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里面,再放回漾中开始育珠。节目中,体验区内经过3年生长的蚌被打捞上岸,游客取出一颗颗圆润光亮的珍珠,听着破茧成蝶的故事。观看节目后,观众不由赞叹:“珍珠,竟是这样‘种’出来的!”

  这项“种”珠技术诞生于德清。据考证,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在小山漾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实现了珍珠从自然形成到人工培育的跨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珍珠人工养殖的国家,并对欧洲及日本珍珠养殖影响颇深。因此,德清被誉为“世界珍珠之源”。

  穿越千年,德清珍珠养殖成为一张金名片。近年来,德清挖掘“珠之源”历史文化,打造了小山漾、小山寺、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等组成的珍珠文化园。以此为基础,“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成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秋雨蒙蒙下,遗产核心保护区小山漾碧波荡漾,孩子们乘着木船穿梭在湖面上了解珍珠蚌的生长过程;欧诗漫珍珠博物院收藏了“珍珠宝船”、世界上最大的砗磲贝等,上月参加中欧美丽乡村论坛的中外嘉宾来这里打卡;德清与高校院所打造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是省内唯一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实现从源头上保护淡水贝类种质资源。

  既有发掘保护,也有开发利用。在欧诗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31条自动化生产线连日来全速运转,工作人员忙碌不停;企业的珍珠研究院内,珍珠被研磨至平均粒径0.972微米左右,相当于头发丝的1/70。如今,欧诗漫已形成了珍珠养殖、化妆品、文化旅游等在内的全产业链。

  “以欧诗漫为代表,德清正在孕育越来越多的‘致富珠’。”县农业农村局介绍,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每年近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带动就业近2万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珍珠,竟是这样‘种’出来的!”
我市召开深化推进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工作座谈会
一次握手唤来“活水”
减速提醒“快车一步”
环太湖台办合作联盟在湖成立
“筝”有国际范
全国首部羌族歌舞剧来湖演出
遗 失 启 事
一个错揽租客 一个虚度光阴
关于湖州市烈士陵园内非烈士人员骨灰(遗骸)迁出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