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鱼灯技艺“游”得更远

  讲述人:非遗菱湖宫灯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虞敏儿

  制灯是我数十年如一的爱好。退休后,家里的一张大桌子就被我改造成了工作台,常年摆放着各式各类的制灯图纸和材料,鱼灯更是多得挂不下。

  小时候,在我老家南浔菱湖有个传统习俗:除夕夜里,家里大人要给小孩准备一盏彩灯祈福。当晚各家孩子会提着彩灯互相比较谁的更好看,获胜的小孩就是同龄人里最神气的。

  我童年的灯都是父亲做的。他会做很多不同样式的彩灯,其中鱼形彩灯最为精妙。那时,他在一旁做,我就在一旁看。后来长大了,我先后在船厂、绸厂、酒厂等地方工作过。生活里,制灯成为了我的解乏方式,一有闲暇,我就自己买材料,根据小时候的记忆,一点点摸索练习,慢慢地就有了一手制作鱼灯的技艺。

  把铁丝、绸布等简单的材料,巧妙地变成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可不简单。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点睛等,工序繁多,每一个环节都颇有讲究。其中,构图最考验功力,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鱼类的外形,还要根据大小测算出不同位置骨架的数据;上色要细心耐心,特别是画鱼鳞,不同位置的鳞片大小、颜色都不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20多年前湖州举办的首届国际湖笔文化节。那时,我和6位老一辈鱼灯制作爱好者,一起被邀请为文化节制作60盏鱼灯。接到任务后,我们日夜连轴奋战,齐心合力,终于赶在活动开幕前完成。这60盏鱼灯在湖笔文化节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大获好评。

  后来我的鱼灯作品频频出现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南浔区旅游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上,受到广泛关注,我也收获了很多荣誉。

  (下转02版)  (上接第01版)

  眨眼间,我已经75岁了,和我同代的老一辈鱼灯制作人基本都已离世。之前,愿意学习传承鱼灯手艺的年轻人很少,我不想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失传。

  近两年,在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的支持下,我的非遗鱼灯工作室成立了。同时,我也被聘为凤凰小学的特邀老师,传授学生们非遗鱼灯的制作技艺。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鱼灯制作这一技艺,让民间传统手艺、优秀的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见习记者 孙东玉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我市成浙江省2024年度“幸福母亲河”入选最多地市
~~~刘忠率队 连坤明等陪同
~~~
~~~
~~~
~~~德清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居全省县域前列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报头
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河湖之美可观可触可感
重庆市涪陵区党政代表团来湖考察
长三角青年地球科学论坛在湖举行
“田园站”到了
南浔为退役军人搭好就业创业桥梁
创新繁花结出累累硕果
柑橘红了 直播热了
让鱼灯技艺“游”得更远
今日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