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的答案

  记者  陆晓芬

  岁末将至,四季耕耘,幸福与否,每个人各有答案。

  因为幸福是抽象的,它因人而异,无形却有感。

  连日来,记者走进楼宇、街头、田间,与创业青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户等新老湖州人聊一聊,听他们讲这一年的“心事”。从中撷取三件,品咂其中滋味,窥见幸福答案。

  一张有后劲的财务表

  南太湖新区的中节能·万马智谷产业园18号楼,是浙江鲸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楼,今年10月刚搬进去。

  鲸目智能科技是一家专做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的中小微企业,用AI算法解决智能电网、风力发电、智慧交通等领域痛点。

  总经理李立近期忙着各地“飞”,趁着他赶往成都的前2个小时,记者约他在办公室聊了聊。

  “看,今年的初步财务报表,没有盈利。”李立很坦诚,把报表递过来。

  自去年12月6日公司成立到当年底,公司账户是137万元,今年一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部分应收款要到春节前夕,因此报表上并无体现,李立特地作了解释。科创型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是必备支出,所以这一年,除去近四成的研发费用和人力办公开支,收支打平。

  李立看着报表:“对于一家刚落脚一年的新企业来说,能取得这份成绩,不仅是团队的努力,也是当地政府的用心结果。”

  李立是名“85后”,干过大厂、待过国企,经验丰富。2019年,他和团队成员在上海创设鲸目科技,2023年想扩容,一开始定在老家江苏投资,也算衣锦还乡。“是湖州政府的作为和南太湖新区招商干部打动了我。”说到这,他很动情。招商团队一次次“等在门口”,递上政策礼包,解决团队提出的需求。

  “我们选择湖州并非感性的感动,更是理性的选择。”李立说,首先,湖州的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正是企业亟需的“智囊团”;再次,湖州有成熟的上下游企业,像国内头部企业威浪达科技(湖州)有限公司就是“邻居”,就近即可配货;最后,湖州交通优势明显,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去年底,李立带着“90后”团队来到湖州追逐梦想。亲测了湖州的幸福感,好几个年轻人正在看房,准备落户湖州。

  “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李立拉回思绪,这一年,团队齐心协力攻克了不少难题,在当地部门的引荐下,打开了新的市场,明年信心满满。前段时间,他考察了新加坡等国外市场,明年打算进军东南亚市场。

  这些年,湖州秉持“企业最有感”理念,一系列“雨中打伞”“晴天遮阳”型的帮助,为每一个创业者提供追逐梦想、成就人生的舞台,湖州也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一张聚力量的聘任书

  陈新明,是长兴县雉城街道的一名外卖小哥。去年5月,他主动“要”来了一张聘任书——“红邻骑手”。

  这张聘任书,虽然没有任何工资,但他觉得暖。

  什么是“红邻骑手”?针对骑手工作过程中深入大街小巷、接触人群多、服务范围广等特点,雉城街道明珠路社区聘任“饿了么”长兴总部外卖骑手担任基层治理“移动网格员”,在路上义务帮助“找茬”。

  多了一份额外活,怎么还觉得暖暖的?这要从去年4月说起。明珠路社区联合“饿了么”长兴总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邀请的对象就是外卖小哥代表。

  其实,这场会议召开前就确定了主题,目的是就外卖小哥参与基层治理一事征求意见,但会前并没有告知他们。

  座谈会开始后,社区党委书记王棋棋说:“今天请大家来,想先听听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需要让我们帮助解决的问题。”

  “政府帮我们解决了那么多问题,我们想着能干点什么,回报一下社会,您给支支招。”陈新明说。

  “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我们就是想邀请你们当‘红邻骑手’,你们愿意吗?”见大家有些疑惑,王棋棋给他们讲解什么是“红邻骑手”。

  “城市就是我们的家,举手之劳的事问题不大。”陈新明和一众外卖小哥代表当即答应了下来。第二天,辖区100多名“红邻骑手”上岗了。

  这些外卖小哥干脆利落地表态背后,蕴藏的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帮助新就业群体深度解决问题付出的努力和传递的温暖。

  12月17日下午12时50分,在雉城街道九汇城商城的暖心驿站,外卖小哥们边聊天边吃饭。

  环顾一周,20多平方米的驿站,装修简洁温馨,充电宝、饮用水、休息椅、常备药品等物品尽有。“社区、部门常问我们需求,说实话,我们平时也忙,有方便歇脚的地,充充电、坐一坐足够了。”外卖骑手张锐锐直言,这座驿站让他们感到幸福。

  张锐锐是一名“95后”的宝妈,今年6月,社区在征求意见时,她提了白天家里孩子没人照顾的难题。没想到,7月社区就针对外卖骑手子女开出了暑托班,书法、画画、阅读等课程丰富多彩,女儿潘晶晶至今常念叨。

  “你看,我们的护膝是热心居民送的,上面‘红邻骑手’的标志是他们缝上去的”“夏天,我们走到哪都能喝到一碗绿豆汤”。

  ……

  驿站里,你一言我一语,热气腾腾。

  这时,他们的手机上来了一条同步信息:“长海路东大方门口,垃圾箱破损,请及时更换。”

  1分钟不到回复信息弹出:“已收到,立即处理,感谢您对城市的关注与关爱。”

  一张拓新路的毕业证

  11月27日至29日,53岁的邱洪堂又去“上学”了!

  邱洪堂是南浔区练市镇白水河村村民,承包了200亩农田。稻虾混养8年了,如今感觉“越来越不会了”:以前凭经验,现在靠科技,“土办法”不好使了。

  今年由于高温等因素,晚稻亩均产量比往年少了些,虽然总体算下来利润还可以,邱洪堂还是有些急。

  听说11月有一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好学的邱洪堂立即报了名。按他的话说,现代农业发展这么快,再不学,赶不上潮流了。

  11月27日,全市现代“新农人”新质生产力(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正式开班。

  邱洪堂抢到第一排,正好坐在讲师面前,“既然来了,就得学东西”。

  很多年没进课堂,邱洪堂眼里闪着光。从农田管理到农文旅,从合同签订到新科技,他听得如痴如醉。“活到老学到老,这把年纪上学,很珍惜。”他笑着说,下了课,老师们常被同学们追着问问题。

  3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11月29日,邱洪堂拿到了毕业证。别小看这张毕业证,课堂上学到的还真被邱洪堂现学现用了。眼下,农田的龙虾苗快上市,气温变化引起了小部分死苗,他按照老师传授的办法,增加了2%饲料,情况好转。

  像这样的农民课堂,湖州办了14年,针对农民需求“定制”课程,让农户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也实打实地反哺到具体生产中。

  从课堂回到田间半个月了,邱洪堂琢磨着明年的新方向。“现在村里年轻人多,和村里的年轻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让土地产生新效益。”他说。

  关于“上学”这件事,邱洪堂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乡村振兴,人是关键,爱学习是一种精气神。“这些年,农村美了,农民富了,年轻人在乡村玩出新花样,老农人钻研农技成为新时尚,老中青梯度搭档,肉眼可见的乡村后劲”。

  据统计,湖州已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1.5万名,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4年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连续11年连续缩小,数字背后藏着幸福的笑容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文化中国行
   第08版:区县
幸福的答案
苦练反诈“十八般武艺”
助浴服务 温暖到家
我市数据资产登记跨区域 互联互通互认版图再扩大
沪湖共“浪奔” “同帆”向远方
湖州市政协之友社 第八届社友代表大会召开
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暨 沪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接会举行
遗失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