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州的变与恒

——写在沪苏湖高铁开通之际

  记者  徐斌姬

  从今天开始,江浙沪可以“横着走”了!这一天,被称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线路全长164公里的高铁,一次性贯通江浙沪,宛如苍劲有力的“一横”,嵌在“包邮区”版图上,以最短路径将一市两省紧密相连。

  湖州借此东风,一跃成为沪苏浙皖的枢纽,跻身长三角唯一可在 1 小时内直抵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城市。这一跨越时空之变,昭示着于变中坚守恒常、于恒中孕育新变的湖州新华章就此铺展。

  交通架构速变 枢纽初心恒守

  交通,是撬起城市发展的杠杆。

  河运时代,水乡湖州凭借纵横交错的水系,成为天然的河运枢纽。湖丝经水路畅达上海,进而远销全球。彼时的湖州,已然是区域经济的关键集散地,在经贸往来中举足轻重。

  随着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铁路纵横华夏,交通格局重塑,铁路沿线城市迅速取代了往昔依水而兴之地。

  《轨道交通对湖州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提到,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过去,由于交通发展滞后,致使湖州的区位优势逐渐弱化。

  此前很长时间,湖州往上海依赖318国道,到了2006年首条通往上海的高速公路通车,行车时间才得以大幅缩短。

  铁路建设的“边缘化”,让太湖南岸的湖州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落后于太湖北岸、东岸交通便捷的无锡、苏州。早在2005年,湖州就开始谋划通往上海的铁路。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处处长徐桦,跟轨道交通打了15年交道,这恰是湖州埋头构建高铁骨架网的15年,他见证了自2009年宁杭高铁动工,湖州铁路建设的征程正式开启。

  2013 年,宁杭高铁通车,湖州站启用,湖州接入全国高铁网,21 分钟到杭州、45分钟达南京,融入长三角 1 小时城市圈。

  2020 年,商合杭高铁开通,湖州至合肥缩至约1小时,无需绕行南京。

  2022 年,湖杭铁路作为杭州亚运会重要配套开通运营。

  在“轨道上的湖州”迈向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筹划多年的沪苏湖高铁备受瞩目。此项目面临诸多复杂调整,动工屡遭推迟。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举行,推动其开工建设。

  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沪苏湖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陈国全表示,沪苏湖高铁通车后,将在湖州与合杭、宁杭高铁衔接,形成“十字”型枢纽,实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互联互通,强力磁吸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向湖州集聚。

  变化的是交通架构,不变的是枢纽初心。“上个月,沪苏湖高铁对接公交方案公布,通车时将同步推出3条新线和12条优化线,方便乘客往来高铁站点与城市各处。”湖州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俞正说,从河运枢纽到铁路枢纽,湖州服务区域发展的初心不变,将持续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力与辐射力,为长三角交通协同发展赋能添力。

  产业布局裂变 生态内核恒筑

  湖州和上海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

  12月20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在沪举行。这次上海活动周内容多元,涵盖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各领域,还深入上海重点企业、科创平台及高校等,全面彰显湖州综合优势。

  屈指算来,从浦东新区开发那时起,湖州对接上海已有30余年。不同的是,以前从湖州到上海没有直达高铁,而这次“探亲”,湖州是乘着沪苏湖高铁的东风而来。今天盛大举行的沪苏湖高铁开通仪式,就是上海活动周的关键一环。

  (下转A03版)  (上接第1版)

  当沪苏湖高铁满载机遇呼啸而来,湖州要怎样牢牢接住?

  实则,湖州早有筹谋。近年来,全市聚力打造“2+8”高能级平台,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

  西塞科学谷拔地而起,总规划面积达66平方公里。湖州还先后引进了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大批高端科研平台,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三位,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特别是今年以来,湖州锁定交通共联、产业共链、人才共育、科技共策、文旅共兴、民生共享六个方向,着力构建绿色智造、绿色科创、绿色开放“三条廊道”,精准对接并主动服务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湖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沈晖介绍,今年,湖州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合作持续深化,10个平台引进长三角地区3亿元以上项目119个,其中,南太湖新区、长合区、上合区与张江高科、临港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初显成效。

  变化的是产业布局,不变的是生态内核。身为全国唯一绿色智造试点示范城市,湖州是“区位之心”,也是“绿色之心”,多年来锚定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增长极,以绿色创新蹚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生活品质蝶变  幸福底蕴恒长

  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奏响了沪湖两地“同城化”的激昂序曲。这条“黄金大动脉”上,将萌生出无数美好的幸福故事。

  比如,“一杯咖啡”的时间。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至上海的时空距离从2小时缩短至约40分钟左右,不过是“一杯咖啡”的工夫。湖州丽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昊满怀期待,如此一来,公司30多位研发和技术人员每周往返沪湖两地将更加便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沈嘉骊也心动不已,有了来湖州就业的念头,最近已向多家在湖企业投去简历。

  在12月17日至20日开展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创直通车——上海站活动期间,上海高校学生向湖州投递简历2400余份,超 700 人达成就业意向。近 5 年,已有 40 多万青年才俊奔赴湖州创业创新,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的吸引力无疑将与日俱增,势必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梦想启航之地。

  比如,“一张票”的温暖。连日来,“乘着高铁 畅游湖州”优惠政策圈粉无数。自沪苏湖高铁开通至明年12月31日,搭乘该线路抵达湖州各站的旅客,凭高铁纸质票或电子票,可在72小时内免费进入指定旅游景区景点,并享受指定酒店民宿、餐饮美食、购物娱乐等场所折扣优惠。上海白领朱楠兴致盎然:“早就听说湖州特别适合度假,沪苏湖高铁开通了,一定要去体验一下。”

  湖州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目前的客群分布中,长三角的游客占七八成,上海是重要客源地之一,每年接待上海游客近千万人次。沪苏湖高铁一通,长三角及全国客源将纷至沓来,赏湖州山水之美。

  比如,“一种牵手”的安心。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名医馆 5 号诊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范虹每月至少坐诊半天。两家医院“牵手”十年,除了疫情期间,此前范虹每次都是自驾 2 小时来湖,如今沪苏湖高铁让“医”家亲的安心于双城间更加稳稳扎根。

  沪苏湖高铁通车后,群众异地就医多了便捷出行选择。今年5月,“名医湖州荟”启动,全国名院名医纷纷与湖州“牵手”,达成合作项目91项。湖州已完成 433 家医疗机构和 1013 家零售药店异地联网直接结算,开通率 100%,力保医保结算高效畅通。

  ……

  变化的是生活品质,不变的是幸福底蕴。诚如湖州市委主要领导所言,当前的湖州,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产业变革提质向新、企业发展蓬勃向上、营商环境持续向优、改革活力乘势向强、幸福指数攀升向高,正在从蓄势、起势向成势、跃势蝶变。

  在变与恒的交响中,湖州搭乘沪苏湖高铁这趟“幸福专列”,踏着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鼓点,逐光而行,奔赴美好。这一路,有你也有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写在沪苏湖高铁开通之际
~~~决定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明年一月二十日召开
陈浩出席第四次全体会议并讲话 孙贤龙主持
连坤明主持召开第116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
~~~连坤明吴云出席签约仪式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坐着高铁看中国·沪苏湖高铁行”百家媒体走进湖州
湖州的变与恒
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三次会议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主动布局未来产业
市政府与中国能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科技赋能 产销两旺
5案例入选省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