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吉白杨村“修复”农田,土壤肥力达到东北黑土地标准——

山沟沟里种出“黄金稻”

  记者  徐震

  5公斤装145元,每公斤29元——连日来,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的过年礼“云水玉禾”大米,在网上推出后已经卖了近600公斤。对于价高销旺的场面,白杨村党支部书记夏橡栋说:“自然农法种出的大米,值这个价!”

  白杨村是一个被大山环绕的村庄,曾经是安吉的落后村。4年前,白杨村以“春风·白杨”品牌整村运营,将1000多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由强村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用自然农法种植大米。

  “自然农法类似于中医治疗,‘修复’农田,让它恢复到最初的生态系统。”白杨村运营公司农业负责人张学涛说,前些年,村里田地种茶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种出的大米也变得“不安全”。

  自然农法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会带来产量的下降。“养土的第一年,田里虫子肆虐,产量只有外面农田的三分之一。”张学涛说,即使这样,村里依然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将山坡上的小田并为大田,同时降解农残,提升土壤有机质,每年整体投入不少于60万元。

  除了投入资金,改变村民的固有观念也是一种坚持。张学涛说,他聘请了田间管理员种植稻谷,这些有着三四十年的老农人习惯了打农药,一开始对自然农法并不认可。“我们争执过,但老农人看着农田越来越好,也逐渐改变了想法。”张学涛说。

  经过三年的养土,白杨村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20年的1.3%增长到去年的3.8%,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白杨村农田已经相当于东北黑土地。

  不仅土壤肥沃了,农田的生态系统也修复了,“田里的黄鳝、甲鱼多了起来,村里多出了很多新的鸟类。”村民翁兆明是村里运营公司的田间管理员,种植150亩农田,欣喜地说着变化。

  每年,张学涛都会去全国多地搜集口感好、营养丰富的大米品种,至今已经在白杨村种植了来自云南、四川等1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大米品种。其中,30元/公斤的“白杨米”最为热销,至今累计销售了近1.5万公斤。

  “‘修复’农田,也是为村庄留一块干净的土壤。”夏橡栋说,除了农田,村里的山水林湖草也在逐步修复,并在孕育更多的财富,村民共享自然资源综合改革成果。2020年白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56.3万元,这2年都在300万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青少年宫“搬”到了家门口
山沟沟里种出“黄金稻”
圆梦“微心愿”,爱心满满
我市三万余名考生参加“首考”
“趣湖州 过大年” 系列活动昨启动
寸金糖 藏年味
实干启新程 奋进正当时
燃烧事故车岂能只拖不管?
用一生培育3颗“珍珠”
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销号
标记城市温度 共迎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