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各地年货节、特色市集等春节活动纷至沓来,既满足市民过年消费需求,也是营造春节气氛的抓手。过年,过的是传统、过的是生活,要想年味十足,一定少不了仪式感。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的首个农历新年,被称为“人类非遗版春节”。春节既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近些年,也有年轻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物质丰富、经济发达,人们对过年美食、新年新衣的期待变得普通平常,降低了期望值;另一方面工作节奏快、假日集中,外出旅游人多拥挤也减少了一些舒适感。而“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过年”这个传统打了一针强心剂,再次激活了大家心底对传统节日的期待。
毋庸置疑,“非遗春节”中的特色传统活动,比如舞龙舞狮、鱼龙灯彩等,既是传统技艺展示也是文化传承。而另一种更家常的形式,比如贴春联包饺子置办年货等生活方式,这些过年系列中仪式感满满的行为就是年味的核心内容,是维系民族、家庭情感的纽带,勾起的是乡愁,唤起的是热爱,让亲情、乡情、民族情相连相亲。
在社交网站上,有人问“为什么觉得年味淡了”,而网友的回答“是不是你变懒了?没给过年来点仪式感?”获得了高赞。年味就是仪式感。中国人过春节的文化传统从来没有变过,而那些仪式感需要人去做、去行动。特别是80后、90后成长为父母,为下一代营造过年氛围、传承春节文化更加需要动起来,除了带孩子参加社会上的春节活动,在家布置新年装饰、写春联贴福字等这些仪式习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过年的特别之处。
当然,过年的风俗因人、因地、因文化而异,但不管在哪里,曾经变淡的年味,都会在我们用心营造的仪式感中浓起来,并留在下一代人的心底。
(白麓,载《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