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楚
自2013年浙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湖州市农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目前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礼堂建设从“全面建成”转入“提质增效”“品牌创优”的新阶段。下一步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驱动、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探索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模式,优化文化礼堂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礼堂服务效能,打造具有湖州辨识度的乡村文化地标,让文化礼堂这一“物理空间”升华为美丽乡村的“精神文化空间”、农民增收致富的“创客空间”、农村居民的“生命空间”。
拓展功能,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全域化布局。要树立“用户思维”,从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出发,根据成为农村群众的创客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颐养空间等功能定位,拓展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布局。按照一堂多点、串珠成链的“全域礼堂”布局,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中心,以“1+N”的形式,将散落在农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长廊、乡村博物馆、百姓健身房、邻里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运动球场、创客中心等场所作为乡村区域内文化礼堂的配套场所有效串联起来,使文化礼堂从单一式的文化空间向文化综合体转变,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提供农村居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的“生命空间”,让礼堂真正成为“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文化礼堂开设“放学来吧”学习空间,鼓励有条件的礼堂提供托管托育、艺术培训、课业辅导等服务,打造少年儿童的学习乐园;探索政府配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文化礼堂资源整合,建设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颐养空间,提供居家养老、康养服务;依托文化礼堂搭建乡村青年创业就业平台,探索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村播孵化基地、乡村创客基地等,常态化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训,为更多的返乡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同时,要结合各村实际,加大“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培育力度,挖掘培育一批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特色文化礼堂精品项目。
创新模式,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社会化运维。文化礼堂仅靠乡村级力量开展活动,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在坚持文化礼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前提下,积极探索文化礼堂“管办分离、专业运作”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乡贤能人等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营,围绕全流程社会化运维、特色项目市场化运营、文艺团队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探索文化礼堂“合伙人”运营模式,激活文化礼堂效能。一是以市场合作方式推行“礼堂运营师”。以乡村文旅融合为契机,借力强村公司赋能“文化礼堂+”市场化运维,采取“强村公司+运营公司”市场化合作方式统一运营,拓展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既确保文化礼堂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又充分利用文化礼堂资源。以“礼堂+乡村研学”“礼堂+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以堂养堂”,激发礼堂“造血功能”,走出一条走新更“走心”的文化富民新路径。二是以购买服务方式推行“礼堂大管家”。引入“公益文化”社会化运行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团队),采用“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运作模式,组建“1+3+N”管家队伍,设置1名礼堂专职管理员,统筹管理文化礼堂;配置3名专业社工,负责日常活动开展。三是以专业选聘方式推行“礼堂主理人”。充分发挥高校学者、文艺团队、志愿者、乡贤能人、返乡青年的项目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乡村特色资源,以专人管理礼堂事务,专人策划礼堂活动,提供优质内容供给。创新“艺术乡建”模式,选派专业水平过硬的文艺志愿者到农村文化礼堂担任“文艺村长”,广泛吸收乡村文艺骨干,从群众中培育一批活跃于乡村的本土文艺人才,挖掘一批优秀乡土文化项目,培育“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数字赋能,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智能化管理。要积极推进礼堂数字化建设、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三化融合”,建设数字大屏、共享舞台、智能信息抓取设备,打造智慧场景,打通实地端、手机端、电脑端“三端”,打造实地、虚拟“双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文化礼堂赋能,以数字化改革激发农村文化礼堂场景开发和综合应用效能,提升文化礼堂全周期效能。切实增强文化礼堂数字化运维管理效能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文化建设各要素、各系统、各单元的体系集成、协同供给、协同管理,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由碎片化、条块化向整体化、一体化转变。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文化礼堂管理从终端管理到过程化、全程化管理的转变,从向项目、活动要效益到向制度、智治要效益转变,推动文化资源要素大整合、文化服务效能大提升。
多措并举,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性投入。一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文化礼堂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要加大财政统筹力度,确保每个已建成文化礼堂每年不少于2万元的日常运行保障经费。同时,实行差异化投入机制。根据改建提升、社会化运作、星级评定和日常运行等情况给予以奖代补,由“建设补助”转向“运行补助”,由“普惠性运营奖励”转向“竞争性运营激励”。二是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鼓励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赠设立农村文化礼堂公益金、乡贤基金和文化众筹、文化创投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农村文化礼堂建立对口帮扶机制,为文化礼堂日常运行提供多元支持。三是积极探索“以堂养堂造血机制”。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礼堂工坊、节庆体验、乡村集市等特色业态,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村文创客厅,依托文化礼堂有偿承办中式婚礼、亲子研学、企业团建等集体活动,不断放大“礼堂+”的经济效应,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作者单位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