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非遗植染工作室主理人唐靓
艾草可以染黄绿色,海南黄花梨可以染橙黄色,茜草可以染粉色,蓼蓝可以染蓝色……不管是散落在诗词中的栀子、茜草根等,还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大蒜皮、板栗毛壳等,都可作染材,在布料上呈现出植物独有的色彩。
我是一名传统植物印染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年冬天,因为一则关于招引传统技艺守护者的“英雄帖”,我跨越1600公里,从深圳来到了江南清丽地——湖州,并在荻港“落户安家”。
荻港是舒乙笔下“最好的江南小镇”,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在我的植物染工作室不远处,就是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可以为我的植物染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你知道植物染吗?这是利用植物的根、叶,以及枝、皮,经过提取、制液、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织物上进行染色的手工艺技术。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染料植物资源,关于使用天然染料的文字记录比国外早了上千年。
来到湖州后,我把目光投向了荻港最寻常的物产——菱角壳、桑叶、荷叶,把它们变成惊艳的天然染料。菱角壳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的赭红色素,可以生成20余种全新的色彩;荷叶熬成水也是很好的染料,它的枯叶是热转印很好的一种染材,形状非常美。最让我心动的,是我们桑基鱼塘的桑叶,我最乐意捡秋季自然掉落的桑叶,它能在布上呈现出非常有意境、有湖州本土特色的图案与色彩。
染材虽常见,但工序却很繁复。从植物采集、萃取、过滤,到浸泡布、染色、反复染等,共有十几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还需细分。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根据浸染的次数和发酵程度,其颜色深浅也有不同,必须沉下心来,极其专注,才能做好。我曾是一名导演,工作时风风火火,但时常焦虑,接触了植物染后,我找到了向内生长的动力,变得越来越从容。
目前我收集本地染材并研究,已系统掌握了10余种颜色的植物染技艺,广泛用于原创设计的服饰、首饰、文创产品等方面,非常受市场欢迎,主要客源地涵盖上海、北京、苏州、杭州等。与地方文化元素相融合,我还用桑叶、荷叶等,染制出运河、荻港古村落、水乡人家等意象的江南主题长布,赢得当地村民和游客认可。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技艺,我常常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大家分享制作过程。并为当地村民以及走进荻港旅游的游客,讲解染色技巧。
接下来,我还有许多计划,比如与各大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吸引更多热爱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加入自己的团队;携手当地农耕文化实践基地、文化场馆,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出“定制染”服务等一系列多元化的体验活动;逐步把湖州本地的菱角壳染、桑叶染技艺推向全国,打造湖州非遗的“流量密码”,让文化走向“远方”。
(记者 王洁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