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春山”如何避免发生险情?

——今年以来8起登山被困事件剖析

  记者  史舒频

  春日里,上春山。

  阳春三月,山野间春花烂漫,纵览各大社交平台,古道寻幽、探梅赏花、徒步登山成为热点。然而,山野并不是游乐场,如果出行没有提前做好行程规划及充足准备工作,说走就走的徒步之旅也暗藏风险。

  记者从市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接到8起登山徒步被困的相关警情,百余名警力紧急出动解救被困人员。事件背后,暴露出户外运动安全意识薄弱,也引发社会对徒步登山风险管理的思考。

  惊魂一刻

  “警察同志,我们被困在山上,好几个人都体力不支了……”本月初,安吉县公安局天荒坪派出所接到游客小李的求助电话,称其与朋友在安吉南屿山徒步下山过程中迷路被困。

  接警后,天荒坪派出所值班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联合当地消防等力量、携带专业救援设备向深山进发,第一时间开展地毯式搜救工作。该事故中,共有8名游客徒步时迷路,其中一人因体力透支和低血糖被困悬崖边缘。救援人员徒手攀爬陡坡,借助绳索将人员转移,历经4.5小时完成救援。

  惊魂一刻时有发生。包括安吉龙王山、南屿山,长兴碧岩古道等在内,今年以来,全市已接到8起登山徒步被困的相关警情。曾多次参与救援行动的天荒坪派出所民警颜仁杰表示,湖州部分山地垂直落差大,春季气候极不稳定是重要原因,比如在南屿山救援中,救援人员在能见度近乎为零的情况下完成营救。

  据消防部门统计,被困事件中,70%的游客缺乏手电筒、食物和水等必需品,30%因体力透支或失温加重险情。例如,龙王山被困游客仅携带少量零食,未准备照明设备,导致下山时陷入黑暗恐慌。更令人担忧的是,60%的受访者承认“依赖手机导航”,但往往山区信号覆盖率不足导致险情发生。

  社交平台的“滤镜攻略”也加剧了风险。记者在各平台查询发现,“安吉小众徒步路线”“无难度野山打卡”等内容拥有诸多流量,却鲜少标注实际危险。比如,一名博主发布的“龙王山小环线”视频获数万点赞,但未提及路线需跨越多处断崖。有网友甚至跟帖留言,为追求“独特风景”,会刻意避开景区标识路线。

  空地协同

  “找到了!找到了!”上月,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康山派出所接到紧急求助电话,称3人被困康山一带山腰,其中1人在自救时被困在树木茂密且地形复杂的矿坑壁上,情况十分危急。接警后,当地民警李云迅速带队前往现场,通过“云警助手”发起协同,在市公安局统筹下,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消防部门及民安救援队共同投入到寻找被困人员的行动中。

  “为尽快救出被困人员,救援队伍兵分两路,一路通过打锚点的方式,用绳索展开救援,另一路启用热成像无人机,与地面搜救队员形成‘空地协同’。”李云介绍,山地救援平均耗时4.2小时,远超平原地区,尽管“云警助手”平台实现了多部门信息协同,但山区信号薄弱仍是瓶颈,70%的搜救时间耗费在定位上。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获悉,近年发生的山区被困事件中,83%的遇险者最初报警位置与最终发现点偏差超500米。比如今年1月,在莫干山葛岭仙境救援中,被困者手机GPS定位无法显示其所处的精确地理位置,只称是在一处没有路的荒山上。搜救人员通过“莫干数字治理一张图”救助平台,及时定位2名受困游客的位置。

  “哪怕实现精确定位,野外救援也并不简单。”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雷文聘介绍,目前救援装备相对齐全,激光测距仪、热成像无人机、卫星通讯包等均严阵以待,但面对湿滑陡坡或仅容侧身通过的岩缝时,高科技往往被迫“退场”。比如在一次矿坑救援中,由于垂直落差达40米,不得不采用传统“人链传递”——救援人员手脚相抵组成人力阶梯,耗时3个多小时才将被困者转移至安全地带。“直线距离仅15米,但实际要绕行1公里山路。”雷文聘说。

  安全攻略

  “过去觉得登山包越轻越好,现在才知道多带200克能救命。”经历被困事件后,背包客小周向记者展示着改造后的装备包——侧袋固定着卫星定位器,夹层塞入仅重35克的保温毯。最近,他还参加了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登山安全认证计划”,通过线上答题获得安全登山徽章。

  回忆起被困事件,小周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在迷路后朝山谷深处行走,导致搜救范围从1平方公里扩至5平方公里,“我的运动手环显示消耗4800大卡,是正常登山量的3倍。”

  “成功救援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阻止他们被恐惧吞噬。”曾多次参与山野救援的一名林姓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她发现超过60%的被困者会产生“强迫性移动”,或呆坐原地拒绝移动。她建议,一旦迷路或被困,切勿慌乱,可以考虑原路返回到上一个出发地点,如果行不通,要尽可能发现自己身边的标志性物体,比如大树或有标志的电线杆,然后将这些标志性的信息传递给外界,一定要注意保持体力,安静等待救援。

  登山前,要详细了解、计划好登山路线,充分了解山区交通路况;准备好照明、通讯及应急装备,如登山地图、指南针、手机、手电筒、绳索、药品、小刀之类;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避开雷雨、刮风等恶劣天气……

  最近,多地消防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登山徒步安全攻略,内容显示:在山中,手机经常没信号,所以最好带上GPS等定位装置;登山时,尽量不要攀登没有设置专门登山路径、山形地貌复杂的山峰,沿途做下记号;坚决避免夜行,不要擅自到未开放的旅游山区和危险山区游玩。

  短评

  登山被困事件频发,折射出现代人对自然的矛盾心态——既向往其诗意,又低估其威严。8起徒步登山被困事件警示我们:安全不是单向的景区责任,而是个人准备、技术支撑与社会协作的共同体。唯有敬畏自然、理性探险,方能在春山中寻得明媚春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上春山”如何避免发生险情?
“引摊入市”解管理难题
交警铁骑装上了“鹰眼”
“机器狗”巡逻
消防培训筑牢安全防线
南浔构建“枫桥式家事共治圈”
租房时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樱花树下学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