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研发新算法

一双“慧眼”透视万米深井

  记者  王炜丽  徐震

  本报讯  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日前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地下10910米胜利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在钻井作业的控制中心司钻房里,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钻井设备,而注视他们一举一动的,是在一旁的“智能黑匣子”。

  这个长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智能黑匣子”,由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研发。“它的核心是算法技术,能精准检测安全帽佩戴、疲劳作业、抽烟等行为,保障生产工作的安全。”研究院算法应用工程师李晓鹏告诉记者。

  阿尔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主攻人工智能算法的落地和应用,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优势与德清的产业资源,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物联网领域。“此次在石油领域的试水,对相关算法模型进行了调整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强介绍,这一新算法虽然控制的是地面上的人工操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透视到了井下情况,大大提高了传统石油钻井的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

  “我们运行算法的‘智能黑匣子’需要装到一个机柜里,司钻房给我们预留的空间很小,连转身都困难,再加上钻机环境恶劣,电脑设备不能带风扇,只能被动散热。”李晓鹏介绍,简单说就是要用低算力芯片实现高准确度,这就需要在算法上攻克难关。

  走进研究院二楼研发部,研发人员人手一台电脑,或在敲代码或在处理图像数据集。参与此次算法研发的研究院算法工程师李玮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研发算法的基础是采集数据,不仅需要采集现场真实的数据集,还要自主加入噪声等模拟场景来增强数据集,然后在此基础上做标注处理。”

  “算法再厉害,也有误差,比如在司钻房有人拿着一支笔,外形与香烟相似,算法可能就会误检测为是抽烟行为而发出警告。”李玮说,这是行业难点,而他们做的就是不断训练,通过调节超参和增加先进的算法结构优化模型,当初,他们足足花了2个月时间去解决各种误检问题。

  除了练就“慧眼”,近年来,研究院还不断精进算法技术,开发了能“听”、能“感”的多重感知能力,发挥德清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院链长单位作用,成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合作方。目前,研究院成功落地华为全场景AI计算框架、TCL智慧照明系统、讯飞3D感知自动驾驶、天安云谷智慧产城等标杆项目,并与蔚来汽车成立联合创新中心,累计创造产值超千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一双“慧眼”透视万米深井
全市养老机构实现“一床一码”全覆盖
来古镇打个卡
夜巡夜查护全时段安全
追新逐绿冲“百强”
金融活水润春耕
百件少儿版画亮相湖城
变“末端执法”为“前端服务”
山塘整治开倍速
学技能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