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 妍
水润万物,生生不息。
湖州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湖州以水为脉,以绿为底,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探索实践中,用碧带织就生态和弦,让河湖滋养幸福生活。
今天,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当前我市正以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主跑道,全面深化“治水促共富”实践,奋力让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水域成为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精打细算
解好节水“必答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放眼当下,“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场景令人振奋。
做优“水文章”的背后,是湖州精打细算,念好“节水经”的远见。“十四五”以来,湖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连续4年获浙江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实现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
赋石水库灌区是安吉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探索数字化“水利+农业”,该灌区灌溉效益不断提高,成功入选国家级节水型灌区。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型灌区18个、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得到提升。
湖州在大力推广企业再生水回用和工业节水技改的同时,定期开展耗水大户水平衡测试,推进六大高耗水行业水效对标,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节水型企业211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30家。
在生活节水方面,湖州更做到了精细管控。“十四五”以来,全市新(改)建供水管网400余公里,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5.18%;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小区74个(其中节水标杆小区30个);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23%。
生态转化
绿水淌出金效益
今年2月,长春水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德清完成签约,这意味着藏身于山间的小型水库山塘,逐渐打开共享之门,为附近村民引入“经济活水”。
在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工程控制运行等的情况下,推进水利工程有序开放共享,这一举措让水利工程逐渐成为风景线、聚宝盆、钱袋子,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探索,在湖州并不鲜见。
去年3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安吉县落地签约,以3328万元价格转让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6年经营权,翻开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融合文旅业态助力生态共富的新篇章。同年9月,全国首单水利风景区暨幸福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在德清签约,这种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生态、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的新打法,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现落地。
近年来,湖州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70项、成交金额约6.3亿元,有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湖长制
发力河湖“长治”
湖州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面率达7.4%。多年来,湖州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全域治水发展新路,河湖长制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全国“河长制发源地”,近年来,湖州建立了市级河长统筹协调、县级河长牵头负责、乡、村级河长日常管护、河湖“警长、检察长”全程护航、牵头部门协同推进的格局,以河湖长制,发力河湖“长治”。市水利局介绍,依托河湖长制度,湖州全力开展河湖保护治理,全市国控断面、交接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持100%,入太湖水质连续16年保持Ⅲ类以上,“五水共治”十夺“大禹鼎”并获“一星金鼎”。
与此同时,湖州首创了“绿水币”奖励机制,激发了群众治水护水的热情。眼下的湖州,已然走出了一条全民护水的新路径,一张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保护网,让湖州水更清、岸更绿。
湖水安澜、水质优良、生态健康、环境宜居、人水和谐……湖州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正加速推进。眼下,湖州已实现幸福河湖省级试点区县全覆盖。通过积极统筹交通、休闲、旅游等多种需求,去年,全市共建成美丽河湖8条、水美乡村20个、贯通滨水步道43公里、亲水节点32个,全市“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