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凡石桥遗址

  凡石宋韵博物馆

  龙  萍

  早就神往南浔区石淙银子桥村的凡石桥遗址。

  在银子桥村叶美女士的陪伴下,我来到太嘉河畔,缓缓流淌的河水,默默诉说几百年前的繁荣盛景。站在遗址上,听着叶女士的介绍,我的脑海搜索石淙及银子桥的过往。

  银子桥村东邻善琏镇,北接石淙村,西南傍羊河坝村,太嘉河穿村而过,2001年,凡石村并入银子桥村。凡石村,宋代属归安县,所属的石淙镇在宋代可能是新兴草市。宋嘉泰《吴兴志》的归安县十乡七十四里,未见“石冢”里名,倒有“石冢广陵侯庙,旧志所无,据庙中碑文载之”记载。南宋时的“石冢”许是比“里”更小的村落单位,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归安县十五区南乡一百五十一庄有石冢村”,清光绪《归安县志》载:“石冢市,一百五十四庄,又一百五十五庄,在县东南五十四里。村有协顺庙,俗名‘太均堂’。故,名曰‘堂前村’。市廛十余家。”

  凡石桥遗址,北距太湖岸边约25公里,西距天目山区约20公里,周围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交通便利;目前所在的太嘉河,起自太湖口,穿越北横塘、南横塘、由页 塘、双林塘、练市塘,经杨溪港、高桥港,至京杭运河,凡石桥遗址处于练市塘与杨溪港之间,为临河一级台地。唐宋时期的凡石村,作为江南运河网络重要骨架——湖州运河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运发达,藉此成为低等级乡村聚落和草市,开展规模较大的陶瓷器交易,天南地北的瓷器聚集于此。

  小小的凡石村能成为宋元时期瓷器贸易集散地、码头转运中心,与宋代湖州地位有关。唐中期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湖州成为北方人南迁重要目的地之一。《全唐诗》《湖州里谚》云:“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南宋时,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境内城邑墟市,商品交换兴旺。伴随运河的畅通,水运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江南地区出现一些新草市;位于交通要道、商旅往来频繁之地的凡石村,乘势“开市”,也许起初不定期、临时,后来,逐渐变为定期开市。如果遗址的遗物会说话,也许能让几百年后的我们,一窥当年的市井烟火气息。距遗址发掘区东南约300米处的1口水井、1个钱币窖藏,即为佐证。遗址临水,还有生活水井,许和宋人的风雅生活有关,宋人喜品茶,对水质有一定要求,井水比河水更为清澈,更符合宋人煮茶的审美需求。后来,我们在凡石宋韵博物馆见到井圈,其解说词写着:“该井圈为南宋文物,武康石石质,井圈高30cm,内径28厘米,外径47厘米,内壁呈圆柱形,外壁略呈瓜楞型。井圈外壁铭文为楷书‘义’字,落款中镌有南宋理宗绍定年号。这是南浔目前仅见的有明确南宋纪年的井圈,具有较高考古价值。”钱币窖藏虽破坏严重,形制不清,虽仅追缴钱币若干,却多为北宋时代钱币。

  见笔者在遗址仍“寻寻觅觅”,叶女士陪我沿河边走边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绍兴人在此开砖瓦厂,取土时发现银锭;在太嘉河东岸、凡石庙的南面河域,曾发现一些1米高、直径50厘米的木质桥桩。寻找木桥桩未果的我们,随后前往同村高家桥自然村口的通济桥。只见绿茵掩盖下的三孔石梁桥,桥额铭文为双勾楷书“重兴通济桥”,须弥座桥栏覆莲纹望柱。须知,苏州在宋天圣元年升格为平江府,《宋史·职官志八》载:“迪功郎……为从九品。”《宋史·职官志》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据此,可推断通济桥初建于宋代,彼时的凡石村一带,确为村落聚集区。

  为弥补现场没有见到陶瓷器的遗憾,我们赶到凡石宋韵博物馆。一般人到此,可能会细细赏玩“《千里江山图》壁画、湖州市10个博物馆赠送物品、湖州铜镜、考古体验区、互动体验区”等。笔者却直奔馆内四个竖立玻璃柜放置的瓷器,只想一睹“壁瓶、宋元米黄釉瓷器”的真容;虽然只看到“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碗、天目窑奁式花盆、吉州窑鹧鸪斑黑釉盏、景德镇青白瓷刻划水波纹碗、陶灯盏”的真迹,略显遗憾,但是,这些日常器物的精致超乎我的想象,瞧,天目窑奁式花盆,直口微敞,三个简化的兽足,青白釉,口沿刮釉处局部呈火石红色,可见风雅深度融入宋人的生活。

  即便是龙泉窑青釉瓜棱壁瓶的仿制品,也让我眼前一亮。只见壁瓶的口沿到足部都呈八棱海棠形,胎灰白,釉色粉青,莹润亮泽。整器造型别致,宋人清丽婉约、简洁雅致的审美情趣,可见一斑。以挂于壁面得名的壁瓶,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悬挂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南宋人林洪撰《山家清事·梅花纸帐》载:“(床)旁置四黑漆柱,各挂以半锡瓶,插梅数枝。”可见,宋人已使用壁瓶,然而,之前,最早带有明确款识的壁瓶,是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明万历五彩壁瓶。此物出土,将壁瓶出现年代提前近300年。

  看着看着,我猛地抽口气,没想到,凡石桥遗址不仅有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天目窑等著名窑口产品,还有福建东张窑黑釉盏,其他浙江、福建、江西等不知名窑口的瓷器,真是数量巨大,历史信息量大。也许,遗址聚集不同地域的瓷器,其背后隐藏宋元时期的瓷器销售网络,也许,江西吉州窑瓷器,依托赣江水域经南昌出鄱阳湖进入长江,顺流而下来到凡石桥,讨价还价后,再流通到全国各地,或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进入国际市场,助力湖州成为南宋瓷业的商业集散地……

  念及于此,顿觉不虚此行,涨了不少见识,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宋人对生活的热爱,原来一直留存在历史深处,等着我们后人去发现,并温柔以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副刊
在凡石桥遗址
长兴“双狮”的前世今生
梳 妆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