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艳琦
本报讯 “小摊终于可以安家了!”日前,在南太湖新区采荷路摆摊的摊主张大姐麻利地将热腾腾的饭菜递给排队的顾客,“以前总担心被驱赶,现在有了固定点位,生意稳当多了”。这一变化,源于我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创新推出的“潮汐摊区”管理模式。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建筑工地、工业园区周边等地流动摊点治理顽疾,以“疏堵结合、服务民生”为导向,加快打造“潮汐摊区”新体系,“一区一策”科学划定经营范围、时段,推动“烟火气”与“文明风”和谐共生。如今,“潮汐摊区”正在各区县全面推广,划定专属区域、限时规范经营,既破解流动摊贩占道扰民难题,又为工地及工业园区员工解决“吃饭难”问题。
在南太湖新区康山街道,执法部门与企业、摊主多次协商,最终在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宿舍两侧设置10余个“潮汐摊位”,由摊主自治管理、执法部门动态保障,实现员工“下楼即用餐”、摊贩“安心做生意”;德清县阜溪街道工业园区创新构建“规划+服务+监管”全链条管理模式,对60名从业人员实行身份证、健康证、经营工具“三核查”备案机制,通过公开抽签分配40个标准化摊位,形成涵盖早餐、快餐、日用品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安吉县递铺街道则设置了“潮汐集市”,引进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同时创新设置了“携手共富摊”,解决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家属就业难题。
“治理不是‘一刀切’,而是找准平衡点。”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介绍,新模式下,执法部门变“驱离”为“疏导”,以“潮汐思维”重构管理逻辑。一方面,联合街道、企业精准选址,避开交通要道和敏感区域;另一方面,与摊主签订文明承诺书,明确卫生责任和营业时限,并配套水电、垃圾处理等设施,同时还试点“摊主议事会”,邀请摊贩代表参与规则制定,让“被管理者”成为“共建者”。
从“流动游击”到“安家落户”,“潮汐摊位”不仅暖了民生,更激活了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据悉,我市将持续推动“潮汐摊区”扩面提质,探索积分奖励等配套措施,让“小而美”的街边经济成为城市文明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