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村书记的“水三卷”

  记者  朱琳琰

  作为长兴县小浦镇画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90后”王云峰参加工作以来,发挥青年的创造力与执行力,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初入村委便用3个月时间,组织完成全村138个河道、池塘的治理工作;此后几年间,他以史实为据,为全村100多个“孤河野塘”正名并赋予文化意义。同时通过出版书籍、各地宣讲等形式,推广家乡水文化。他以水为媒,引进稻蛙、稻虾养殖项目,举办小龙虾节、垂钓节等活动,将“水文章”发展为“金文章”,带领全村百姓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鼓了腰包,让乡村焕发澎湃动力。

  以水美村——以青春之名唤醒故乡水脉

  2016年,刚大学毕业的王云峰带着对泥土的热爱与理想,毅然回到故乡——画溪村。这是个以“水”命名的乡村,但这里曾河道淤塞、污水横流,任谁来也画不出美丽乡村的模样。

  彼时,正是长兴全县上下大力治水之时。上任首月,王云峰便一人走遍全村,用一周时间摸透了全村水源情况。为了解决好整治工作中“淤泥去哪”“鱼儿去哪”2个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他雷打不动从凌晨5点忙到晚上9、10点,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舍一时之利换河水长清”,并绘制出一张全村水系图,为每条河流定制“病历卡”,对症下药进行整治。在他带领下,仅3个月,全村138条河流全部清淤截污,其中103条劣Ⅴ类水体河道恢复清澈。

  “看到‘臭水沟’变成童年印象中的‘清水河’,过程中的苦与难根本不算什么。”王云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就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的使命。

  以诗化人——让千年水韵流入村民心间

  “这里因卞姓居多一度被误称为卞村铺。史料记载这里产酒,设有店铺,有酒坊遗址一处,纠正此处为‘酒店浜’。”整整3年时间,王云峰利用空余时间翻遍县志,走访村中老人,挖掘出家乡水系的各种历史典故,为上百条“孤河野塘”正名,打造水文化,以文化力量带动村民自发爱水。

  他在村中画起诗墙,邀请村民用方言诵读治水诗词;开设“春泥课堂”,以三句半、顺口溜的形式将水文化诵向村中幼童,广泛传唱;他编写出版诗集随笔,将村庄人文历史向外发扬……画溪的水,从村民的生存之源成为村庄的文化之魂。

  同时,作为青年村官,王云峰创新打造出“村口小王”宣讲IP,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广泛传播新思想新理念。他还先后以全国青年环保骨干宣讲员的身份赴北京、杭州、安徽等地开展宣讲50余次,宣讲活动被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王云峰希望,画溪的“水”可以更多地“流”向各地,“流”入人心,“流”往未来。

  以水富村——执生态之笔书写共富密码

  “清水河不能只‘活在诗里’,更要‘流进钱袋’。”王云峰发现,要想老百姓们主动参与治水,还得让老百姓们尝到好水带给他们的甜头。

  2024年担任村书记后,王云峰利用村庄优质水资源,引进总投资1200万元的稻蛙项目和总投资300万元的稻虾项目落户村庄,并发展起垂钓节、小龙虾节等农事节庆活动,直接带动50余名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间接带动百余名村民发展农旅相关产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画溪村今年以清清河水为音符,奏响了田间地头的农业现代化序曲,谱写村庄生态“绿富经”。

  从大学生到村书记,王云峰以治水之锚,拉动生态,以文化之笔,浸润心灵,以产业之策,富裕乡邻。他常告诫自己:“乡村振兴,既要留住河水的清,也要守住文化的根,更要提振百姓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图说
多管齐下护茶香
家门口上班 农闲时就业
青春赋能,让社区显活力
服务送上门 认证不出村
强技能培训 筑水上安全
新业态 好风景
电缆被盗窃 民警速破案
“三道部署”筑牢森林“防火墙”
“90后”村书记的“水三卷”
志愿服务到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