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斌姬
历史人文,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基因密码,是贯通古今的精神长河。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人文资源,是先辈留给湖州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置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何以证明城市因文化而更显生动?人文新湖州建设,是全市人民掷地有声的回答。
“非遗里的中国”“艺术里的中国”等国家级展馆相继落户,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建设城市书房、文旅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新型文化空间211个……回首过去的一年,人文新湖州建设成果斐然,源远流长的湖州文化如不息的江河,一路奔涌向前,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 人文新湖州建设的澎湃浪潮中,市文建会宛如一朵激情飞扬的浪花。过去的一年,市文建会以赓续千年文脉为使命,以活化历史资源为路径,以赋能城市发展为己任,在品牌塑造、文脉传承、诗美融合等领域深耕细作,精心书写了一份饱含人文情怀的厚重答卷。
凝铸品牌之力
擦亮“湖州人文甲天下”新名片
一座城市的人文高度,既需历史积淀,更需创新表达。过去一年,市文建会紧扣赓续湖州千年文脉这一主线,精心搭建“平台+讲坛+研究”三位一体的品牌矩阵,用心讲好湖州故事,广泛传播湖州声音,立体展示湖州形象,叫响了“湖州人文甲天下”品牌。
在构建全域传播新格局方面,市文建会以“一号(“湖州人文甲天下”微信公众号)、一栏(“湖州发布·湖州人文甲天下”专栏)、一刊(《湖州日报·人文新湖州专刊》)为核心,聚力打造立体化人文宣推体系,多管齐下,持续发力,千方百计讲好湖州人文故事。“湖州人文甲天下”公众号坚持深挖湖州历史人文资源,及时反映人文新湖州工作动态,已成为传播湖州人文好声音的重要窗口;“湖州发布”专栏推出的“来湖州·寻江南”栏目,与“南太湖号”“浙江蓝”“央视客户端”同步发布24期“湖州二十四节气风物与美味”短视频及图文版,全网阅读量超过300万人次;《湖州日报·人文新湖州专刊》栏目精彩纷呈,站位有高度,内容有深度,文笔有温度,深受读者喜爱。
在打造湖州人文新高地方面,市文建会精心办好“飞英讲坛”系列讲座。按照“名家讲座”和“爱山讲堂”两个系列交替推出,着力打造公益性高端人文系列讲座,致力于架起学术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去年2月5日,“飞英讲坛”正式开讲,市委领导亲自揭牌并致辞,复旦大学湖州籍资深教授葛剑雄以《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化》为题开启首讲,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去年,先后举办“名家讲座”与“爱山讲堂”各3期,每期线上直播观看人次都在10万左右;每期名家讲座文稿都在《湖州日报》专版刊发,形成了“现场听讲+云端共享+纸媒沉淀”的传播模式,收获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深挖学术研究新成果方面,市文建会持续深耕湖州历史人文资源。研究员谢占强、李学功、刘正武、沈文泉等,相继编著出版《宋韵古桥》《嫘祖文化・丝韵吴兴》《人生只合住湖州》《清状元姚文田年谱》等研究专著,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徐建新、沈健等研究员牵头开展乡村口述史研究项目,将人文要素融入乡村振兴血脉。去年下半年,市文建会还研究起草了“湖派文化” 系列丛书第 1 辑《 选题策划方案》《湖派文化研究专刊<墨妙亭>杂志办刊方案》,旨在全方位展现湖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着力打响 “湖派文化” 特色品牌。
活化历史之脉
书写“古今辉映”新篇章
人文资源不是尘封历史的档案,而是鲜活的当代叙事。过去一年,市文建会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题,注重在抓好湖州历史人文资源活化运用上下功夫,让湖州千年文脉融入城市肌理,焕发时代生机。
规划引领,让城市更新有“魂”。去年,市文建会创新实施了“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以《湖州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为纲,组建专项课题组开展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将历史人文要素嵌入城市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重点项目的可行路径;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赴市建设局、市城市集团等单位调研座谈,实地考察了莲花庄公园、飞英公园、潜山公园、长岛公园、爱山广场、衣裳街、小西街等文化景区,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把脉问诊。基于此,初步形成了《关于活化运用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系列主题文化公园的咨询报告》,为中心城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读苏轼,让名人文化有“神”。去年3月29日,市文建会携手湖州学院,联合创建苏轼文化研究会,填补了湖州苏轼研究机构的空白。一年来,先后研究制定了《苏轼文化研究会章程(试行)》《2025-2028年苏轼文化研究会工作规划》和《苏轼文化研究专刊<爱山台>杂志办刊方案》,并组织赴四川眉山、江苏徐州和浙江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当地运用苏轼文化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苏轼在湖州”文化品牌的建议。跨越千年时空,苏轼与湖州的缘分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城乡联动,让人文建设有“根”。市文建会紧扣“打造人文建设品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去年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区县和市级单位调研,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了使命担当。上半年,与南太湖新区联合举办专家论证会,推出“南太湖十景”宣传方案;8 月份,先后前往市公安局、吴兴区龙泉街道,考察人文警务建设、人文街区创建工作;12月份,赴长兴县小沉渎村、八都岕方岩村等地,专题调研人文乡村建设,并围绕挖掘活化县域人文资源、打造 “人文长兴” 品牌开展座谈,人文宣传“五进”活动不断深入。
绽放诗美之光
绘就“诗画湖州”新图景
自古以来,湖州山水清远,人文荟萃。然而,山不能言,水不能语,历代文人墨客用诗歌颂之,用书画绘之,创造了许多独属于湖州山水的唯美意象。过去一年,市文建会以诗为媒,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画卷再添风雅韵味。
筑巢引凤,打造散文诗高地。在联合创建“中国散文诗之乡”的基础上,去年4月和12月,市文建会两次组织前往湖州师范学院调研,共商市校合作共建“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共铸“中国散文诗之乡”品牌等事宜。12月上旬,温永东受邀出席“2024海峡两岸诗歌大会”,并作了《沈尹默散文诗的历史功绩和当代启示》的交流发言,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散文诗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奖项赋能,激发创作新活力。根据《湖州市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打造工程实施方案》分工,市文建会积极牵头创办“沈尹默散文诗奖”。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去年重点抓了首届“沈尹默散文诗奖”前期筹备工作,与中国诗歌学会共同起草了《“沈尹默散文诗奖”章程》《“沈尹默散文诗奖”评选办法》等相关文件,并签署了《首届“沈尹默散文诗奖”合作协议》,合力打造中国散文诗最高奖项。
以诗兴城,扩大文化影响力。继成功举办第六届南太湖诗会之后,去年上半年,市文建会重点运用诗会采风和主题征文成果,完成了《风雅湖州——“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采风作品精选》编选工作。8月上旬,温永东受邀参加“全国诗歌之城建设经验交流会”,分享了打造诗美湖州品牌、创建“中国散文诗之乡”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湖州在全国诗歌文化版图上美誉度和影响力。
回望过去的一年,市文建会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助推人文新湖州建设为目标,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为湖州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人文画卷。
当春风再次掠过烟波浩渺的太湖,作为市委、市政府人文新湖州建设的“智库平台”和“研究咨询机构”,市文建会已带着新的文化使命豪迈启程。
“今年,我们将围绕赓续湖州千年文脉,打造‘湖州人文甲天下’品牌,积极助推人文新湖州建设,努力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作出更大贡献。”温永东说。
从春天起跑,湖州这座江南古城正迎着新时代文化浪潮踏歌而行,续写着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