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章燕峰:让扇子摇出“中国风”

  记者  陆志松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头上簪花,手拿一把“中国风”的精致折扇,在景区走一走、拍拍照,成了时下年轻女性追求的时尚。在德清县舞阳街道宋盛小区,就有这么一家专门打造各式扇子的“莫干扇”工作室。

  走进“莫干扇”工作室,数百把造型各异的折扇宛如一场视觉盛宴。工作室主理人章燕峰轻轻展开一把花鸟真丝扇,薄如蝉翼的扇面上,精细的手绘图案栩栩如生。“这款产品在2025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创作大赛中斩获金奖。”她说。

  章燕峰是莫干山镇筏头村人,她的制扇之路始于对故土的眷恋。在杭州、深圳打拼多年后,2011年,她选择回到家乡,经营起民宿和扇子生意。2019年,她作出了关键决定:专注制扇,放弃民宿,正式注册“莫干扇”商标。

  “筏头扇子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几十年前就出口日本。但以代加工为主,我想做点不一样的。”章燕峰发现,家乡的丰富资源与精湛手艺,完全有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于是,“让每一把扇子都讲好传统故事”成为她坚守的初心。

  创业初期,章燕峰曾尝试将制扇的全部流程交给代工厂,但很快发现,常规生产方式难以达到高品质的要求,扇面贴合缺了些许细腻。于是,章燕峰改用核心工艺自持模式:自己设计款式、采购原料,将扇骨加工交给代工厂,而决定扇子品相的关键工序——扇骨与扇面的贴合,则由她带领匠人团队亲手完成。这样一来,虽然工作量大了很多,但工作室产出的折扇品质有了保证。

  在销售渠道上,章燕峰通过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同时接受企业定制。从几十元到近千元的价格区间,既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又实现了商业的可持续性。每年销售四五万把的成绩,实现文化与商业价值相统一。

  “当扇子遇上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就活起来了。”章燕峰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她在庾村广场市集上看到了缂丝面料,后来,经过潜心研发,她终于设计出了一款“非遗缂丝贝壳扇”。

  章燕峰还将德清本土元素融入扇艺创作——莫干山的山景竹林、下渚湖的花鸟鱼虫,都成为她笔下的灵感源泉。这种文化表达,不仅赋予产品独特的地域特色,更重建了手工艺与地方文化的情感联结。

  从代加工到建立自主品牌,从实用工具到情感载体,章燕峰的10余年扇艺之路,每一次选择都是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当一把把“莫干扇”在消费者手中展开时,扇动的不仅是清凉的微风,更是绵延千年的文化脉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时评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百余项涉企服务“一站式”搞定
五龙社区“变形记”
“五个一”拉动项目投资“滚雪球”
乾元职工健康驿站启用
龙虾“闹”乡村
公益救援守护游客平安
青年夜校非遗主题课堂走红
戏曲文化进校园
章燕峰:让扇子摇出“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