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大自然有了更大朋友圈

——探寻湖州“自然伙伴计划”走向全球的“密码”
  “自然伙伴计划”启动。

  “自然画家”在写生。

  “自然伙伴计划”现场书画活动。

  德清县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记者 谢尚国 摄

  安吉县溪龙乡新丰村白鹭成群,构成一幅田园生态画卷。通讯员 潘学康 摄

  文/记者  陆晓芬  本版部分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当下,一种新型“追星”活动悄然兴起,“顶流”就是各种鸟类。

  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刘善勇就是一个观鸟的深度爱好者。在他看来,观鸟对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沉浸式的自然体验,可以在鸟鸣与晨光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并以此记录自然。“我的自然伙伴,感谢您!”昨天,他在学校拍到一只黄鹂,拍照发了朋友圈。

  去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首发“自然伙伴计划”。该计划是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品牌活动“益起守护行动”的合作伙伴,意在构建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生态环保社群,唤起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引导公众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兴趣,并将爱好自然的兴趣转化为守护自然的行动。

  经过1年的实践和发展,湖州陆续推出自然农人、自然摄影师、自然守护者等16个子项目社群,共收到2.1万余名“自然伙伴”提交的生态作品和行动。

  那么,这项活动进展如何?带来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对此,记者近期开展了走访调查。

  跨界  “1+1>2”的破圈传播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段利君平时工作在位于海拔1040米的上水库,2015年进山以来,他便在此坚守了10年。

  大山无言,寂寞吗?段利君坦言并没有这种感觉,从建设、蓄水到发电,从中经历很多困难,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也不言而喻。每天面对着大山、美景以及自然的力量,段利君内心丰盈。去年,他参加了“自然伙伴计划”,想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长龙山的兴奋,这里东西两侧是山岭,山谷两端筑坝形成上水库;山下有山河港流过,只需拦河修一道大坝就能建成下水库。2个水库有效落差700多米,是抽水蓄能电站的黄金高度。”

  “你看,坝体的一面面水泥挡墙上,成百上千株爬山虎正拔节而上,前期撒下的草籽盎然生长,盘山公路也成为当地的发展新路。前几年,安吉云上草原项目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运输材料的。”

  ……

  像段利君一样,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职业、性格、爱好等,加入“自然伙伴计划”,当起自然农人、自然摄影师、自然讲师等,讲述湖州生态文明故事,传递生态理念。

  当然,湖州也确实有诸多故事可讲。记者了解到,湖州自2022年被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积极展开探索和实践,全市域共有8460种生物物种,覆盖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周丛藻类等12个生物类群。

  “自然伙伴计划”启动后,得到全市各界积极响应。在此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第一届湖州市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通过发动全市中小学生制作自然笔记作品,鼓励孩子们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

  活动自去年6月开展以来,已收到全市中小学生上万份作品。形态各异的昆虫,当天气寒冷时它们都去了哪里?花儿如何经由花朵转变为生命延续的种子呢?树干粗大的古树,围绕它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为什么有的鸟类的脚有蹼?为什么有的鸟类腿特别长?孩子们凭借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心,以手写、手绘的形式记录观察自然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自然伙伴计划”最大的亮点是开放和包容的参与机制,通过跨界行动释放全民守护自然的潜力和热情,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比如去年推出了“自然精灵”招募计划,今年春季发起了“一起找野菜”活动,富有趣味又深入人心。

  裂变  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

  每到节假日,湖州灵粮生态农场便会迎来一波波研学团队。“有杭州的,有上海的,甚至有安徽、江西等地的。”湖州灵粮生态农场“新农人”朱赟说。

  她坦言,之前农场重点关注的是园内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种植,很少去了解农场以外的领域。加入“自然伙伴计划”以来,她和团队成员看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伙伴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生态保护工作努力着。正是因此,他们的视角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会把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理念融入到农场运营中,带着游客共同探索自然、发现自然、保护自然。

  目前,农场体验基地有400亩果蔬大棚,种植有25个品种、70个品相的农作物,养殖了鸵鸟、梅花鹿、孔雀等15个品种的小动物,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实践体验,积极开发田园梦想家、大地守护者、湿地飞行者等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科普传播。

  前不久,农场联手“自然伙伴计划”,共同发起“童真永续力”五感农场自然艺术共创展,以时光自然馆、童心任意门、童真实验室三大版块向大家展现自然之美。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虞伟接受采访时说,“自然伙伴计划”强调用伙伴关系来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新型伙伴关系重塑人地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在长兴县泗安镇上泗安村,“自然合伙人”让该村尝到了甜头。该村利用“上游水库+下游古镇”模式,建设新型村庄,保留泗安塘自然边坡,留住原生态村落传统风貌,盘活闲置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忠旗介绍,以“自然伙伴计划”为突破口,该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每个行业、每位村民都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年均吸引5万余人来此休闲度假,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

  出海  湖州经验的全球回响

  湖州“自然伙伴计划”是湖州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实践。如今,不仅在本地开花结果,其独特的理念与实践模式正跨越山海,激起全球回响。

  上周,‌国内首个“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在湖州揭牌成立。作为计划的发起人,虞伟说,今年9月,他将‌携这一中国实践,赴巴西参加联合国环境署主办的中巴生物多样性和森林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同步启动巴西的“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湖州与巴西的国际交流中心成立后,将构建起跨越太平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话合作新平台,标志着“自然伙伴计划”开始系统性走向世界。

  “自然伙伴计划”实践1年,早已受到国际关注。去年底,在杭州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友好行动——国际经验与浙江实践”国际学术会议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采访时点赞“自然伙伴计划”,并表示这一计划有望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的成立,也折射出湖州生态建设经验持续走向国际。去年,作为中国唯一地市代表参加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实践发表主旨演讲;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发展基本经验及案例研修班来湖考察调研;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气候投融资培训班;赴阿塞拜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举办边会活动向国际社会宣介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成果……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新成立的“自然伙伴计划”国际交流中心将成为深化全球合作的核心枢纽‌,未来将‌重点开展跨国交流推广、典型案例分享、伙伴网络共建等活动,‌吸纳更多国际力量参与,让“自然伙伴计划”理念和实践在全球更多角落生根发芽;‌通过讲述伙伴关系,重塑人地和谐、赋能绿色发展的湖州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智慧与可行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探寻湖州“自然伙伴计划”走向全球的“密码”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当大自然有了更大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