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益清:半个世纪的非遗守望

  吴益清(左二)在指导花龙船船身图案绘制。 记者 吴拯 摄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邢诗瑶

  每年端午节前后,长兴县洪桥镇的水面便喧然沸腾起来。花龙船披彩挂旗,随波而行,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这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盛景,更是长兴花龙船非遗技艺的传承缩影。89岁的吴益清便是这门手艺的坚守者。

  “我最开始是教化学的,做船是误打误撞。”说起与花龙船结缘的经历,吴益清笑着说。他年轻时在中学任教,课余热爱绘画。上世纪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村里请去帮助装饰一艘龙船。那是他第一次见识到花龙船的扎制过程,一下被吸引住了。从搭骨架、糊彩纸,到画龙点睛,他站在一旁看得入神。

  “回家我就在纸上画,琢磨它是怎么做的。”他说着,从屋内取出一本泛黄的图稿,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尺寸、比例、结构剖面,这些是他几十年来潜心积累的经验。

  花龙船不同于竞技龙舟,更像一件水上流动的艺术品。吴益清介绍,一艘花龙船长约10米,由木质龙骨、船身和彩饰三大部分组成,可乘10至12人。船头为龙头、船尾为龙尾,船身绘以彩画、饰以镂空灯饰,插满约360面小旗。船桨、座椅、船帮上书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语,满载祈福意味。

  最费工夫的,是龙头的雕绘和组装。“眼神要有神气,嘴巴要张得恰到好处,龙角要挺拔又对称。”吴益清介绍,单是一个龙头,就要打磨三五天。他反复琢磨草图,直到下笔仍不敢轻率:比例拿捏极讲究,小了不够气派,大了则失衡失美。

  为了让花龙船更有表现力,他还进行了多项创新设计。“以前龙头是固定的,我就试着把它做成可动的,嘴巴可以张合,脖子可以摆动。”他还在龙眼处嵌入LED灯珠,夜里灯光亮起,整艘船宛如夜游神龙,成为当地端午节一道亮眼的流光。

  50多年来,吴益清制作了将近300条花龙船,最多一年扎了8条。工序繁杂、耗时费力,每一笔一线都凝结着匠人的执念。2008年,“长兴花龙船”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吴益清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让他颇为焦虑的是这门手艺后继乏人。“这活太辛苦了,又赚不到什么钱。”吴益清说,他也曾收过几个徒弟,但大多因收入有限或坚持不住而中途放弃。如今,身边只剩儿子吴振新、女婿周顺山和徒弟周赛龙挑起传承的担子。

  每年端午前,吴振新都会放下生意,回家做花龙船。他说:“这不仅是个节庆活计,更是父亲的一份坚持,我不能让它断在我们手里。”周胜山是位木匠,跟随岳父做花龙船已有42年,熟悉每一道流程,从扎骨架到画船身,从组装龙头到布灯装饰,每一步都力求精准到位。

  如今,吴益清年事已高,已不再亲自动手扎制,但仍坚持坐镇把关、监督每一道工序。“做一条花龙船,要十几天时间,一钉一线都不能马虎。”他说,“我们做的不只是船,更是一年的盼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为孩子们留住童年记忆
吴益清:半个世纪的非遗守望
绿色产品的国家标准
争抢“入场券”
盒马进驻湖城商圈
一张“大拇指卡”暖了校园也暖了童心
湖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红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