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湖州沃土种出奋斗果实

  讲述人:浙江卉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云宇

  前几天,当得知自己获评“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时,心头一阵滚烫。我,一个身份证号码以“2307”开头的黑龙江人,却把根深深扎在了湖州的泥土里。

  2012年因工作关系,我从上海迁居湖州。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很快被巷陌间的温情融化。在菜市场,我牵着怀孕的妻子买菜,一位鬓角斑白的阿姨反复叮嘱我们:“地上滑,慢些走嘞。”那一刻融化了异乡人紧绷的心弦。5年后,当我放弃工业领域转向农业时,心底只有一个念头:要在这片接纳我的土地上,种出属于奋斗者的果实。

  选择红里山村,既是机缘,也是深思。这里地势平坦、土壤富硒,让我看到了农业的潜力。2018 年,我带着972亩土地的规划落地,670 亩种粮、302 亩栽果,总投资近6000 万元——这是我的“投名状”。

  农业是“慢功夫”,果树要3至5年才结果。熬过初期投入的艰辛,去年,我实现了盈亏平衡。作为机电一体化和软件工程的科班生,我把工业思维搬进农田:装上远程监测探头,氮磷钾含量、土壤 pH 值实时反馈;自建小型气象站,提前3小时预警极端天气;精心编制种养标准化手册,让新手也能种出“儿时味道”。

  记得有次果树莫名蔫叶,我忐忑地拨通了市农科院的电话求助,第二天一大早,专家就蹲在我的地里松土诊断,“地下水位高,得排水”——这样的“随叫随到”,让我这个“新农人”吃下定心丸。政府不仅提供技术帮扶,还牵线供销社对接销路,湖州用政策“托举”着我的农业梦。

  如今,我的农场成了湖州市首批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我发起“蒲公英计划”,给大学生提供住宿、创业指导,带他们用科技种田。已有4个团队从这里“飞”出去,在埭溪镇等更广阔的乡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每当有北方的朋友问起湖州,我总会说:“快来湖州吧!这里有托举梦想的热土,有触手可及的温度。”未来,我想做一只“引才候鸟”,把湖州的经验反哺东北黑土地,也把更多人才、创业者引来这片江南沃土。

  (记者  臧晶晶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专题
在湖州沃土种出奋斗果实
天热更要护好“生命线”
抢收葡萄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一体改革专题研讨班举办
南太湖双语学校北校区落成
七所田间学校获“国优”
儿童青少年减重夏令营开营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