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婧钰
本报讯 在南太湖新区浙江博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湖州学院生命健康学院副教授徐润生博士日前正与企业负责人陈轶渊博士探讨应用光学技术治疗白内障生物体内转化原理的难题。“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将光学和药理学结合,拓展技术应用边界。”徐润生说。
今年5月受聘为企业“科技副总”后,徐润生每周都会定期赴企指导,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徐教授的加入,让我们成功突破了光化学反应原理与控制参数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进程大大加快。”陈轶渊说。
像徐润生这样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副总”,在新区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新区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引导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与企业深度对接,通过完善“科技副总”选派制度,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副总’制度核心在于破解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难题。这些专家深入企业后,协助产品开发、参与战略制订、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成为链接前沿科研与产业实践的‘关键桥梁’。”新区人才中心介绍。
“科技副总”制度不仅激活了企业创新引擎,也为高校人才施展才华开辟了新天地。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湖州)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乐天对此感受颇深。被选聘为浙江鲸目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后,他坦言:“研究院的前沿成果落地转化常遇瓶颈。深度对接企业产线痛点后,多项技术成功找到了应用出口。”目前,他正依托研究院的在视频/图像识别方向的技术优势和前期成果,和鲸目科技一起开展“雷视一体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企业独立投入前沿探索成本高、风险大。‘科技副总’精准引入高校的前瞻研究,为我们未来发展储备了技术。”鲸目科技CEO李立感受到了好处,“如此一来,企业能专注产品产业化,高校可凭借自身优势为量产优化等提供支撑,双方还能在方向性研究上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选派42名来自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下一步,新区将持续聚焦精准对接与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专家资源的动态匹配机制,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努力为区域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