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连续3年稳定在96%以上,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切“秸”有可能

  秸秆饲料化

  秸秆卷

  送服务到帮扶基地 记者 朱琳琰 通讯员 陈艺鸣 摄

  秸秆离田

  打捆小麦秸秆 记者 吴拯 通讯员 邹晨 摄

  秋收正当时

  文/记者  史舒频  陆晓芬  摄/记者  陆晓芬

  农作物秸秆被称为“另一半农业”。眼下,又一年秋收正如火如荼。当粮食颗粒归仓后,秸秆也开启了全新旅程。

  从田间焚烧的“老大难”到循环经济的“香饽饽”,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显示:湖州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连续3年稳定在96%以上;今年底争取离田利用率突破40%。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饲料化利用现场推进会上,南浔区分享了“秸秆变肉”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打开了思路。

  连日来,记者踩在秋收的田埂上,一路探寻秸秆的“逆袭”之路,感受湖州沃野深耕生态农业、推动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

  从“田埂草”到“湖羊粮”

  走进南浔区旧馆街道,连片的金色稻浪一路铺展,粗壮的茎秆托举着饱满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生机。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正驾驶着秸秆打包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吐”出一个个椭圆草捆,整整齐齐等待装车。

  不远处的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南浔区源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新华正喜滋滋地接收着成捆的秸秆,经过粉碎和科学配比后,将成为养殖场5000多头湖羊的营养餐。“青贮秸秆可是绿色食品,比起吃普通饲料,吃青贮料的湖羊肉质更加鲜美,也更卖得起价格。”朱新华告诉记者,整个秋收季已预定了400吨水稻秸秆,全年要消耗各类秸秆2000多吨。

  南浔是作物种植和湖羊养殖大区,年产生秸秆约11.2万吨,湖羊饲养量超30万只。为解决秸秆“何处去”与羊饲料“哪里来”的双重难题,当地将秸秆饲料化作为突破口,推进“秸秆变肉”综合利用。眼下,已形成10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43家规模羊场收储主体+165个村级收储点的空间布局,年秸秆收储利用能力突破5万吨。

  这段时间,在当地各级农事服务中心,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组建的专家服务团队纷纷入驻,向养殖户推广秸秆青贮、黄贮等实用技术。与此同时,政策红利也持续释放,先后出台《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整合财政资金超1.5亿元,重点向湖羊主产镇倾斜。依托这笔资金,当地完成了2.7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让秸秆收割、打捆更高效。

  “秸秆要变废为宝,政府统筹引导是关键。我们从制度、资源、技术三方面发力,构筑一张覆盖全区的秸秆收储用网络,让秸秆饲料化这条路走得稳、走得远。”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与农机管理科负责人金敏华说。

  秸尽其用,有多少种可能?

  日前,安吉县天子湖镇良朋村的千亩稻田里,种粮大户胡伟看着收割完毕的田地,立即驾驶着崭新的秸秆打捆机下田作业。

  “光是这些秸秆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胡伟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打捆好的秸秆卖给附近的安吉彩虹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每吨能卖270元。此外,政府还对秸秆收储进行补贴,每吨120元。“这样一来,处理秸秆从纯支出变成了净收益,我们当然乐意。”

  跟随“稻秸卷”,记者来到安吉彩虹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厂房内,成捆的秸秆被送入大型设备,与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混合、粉碎,最终生产出用于边坡复绿的专用材料。公司负责人邓鸣本身也是种粮大户,对秸秆问题有着切身体会,“以前为处理秸秆发愁,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收到更多秸秆。”

  在湖州,秸秆的跨界之旅远超人们想象,其价值发现的过程,正是一条产业链不断延伸、重构与增值的过程:

  吴兴区创新推出“黑水虻虫砂+秸秆”生态循环项目,将秸秆与黑水虻产生的虫砂、餐厨垃圾等在密闭式堆肥反应器内发酵,仅需7至9天,就能转化为高价值的优质商品有机肥;

  长兴县长欣生物质能源加工厂,将原本松散的秸秆高温高压锤炼,变身为能量密度高、易于运输储存的生物质燃料棒,成为替代煤炭的清洁能源;

  德清县食用菌种植户将秸秆与棉籽壳按比例混合,制成蘑菇栽培基料。秸秆基料透气性好,持水性强,种出的蘑菇产量提高15%,而且品质更好;

  ……

  “目前,湖州已基本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料化’并举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市农业农村生态与能源中心主任周婷介绍,湖州已率先实现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覆盖,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值利用怎样闯?

  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否意味着遥遥领先?

  据研究秸秆综合利用课题的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教授张建国分析,从数据来看,湖州秸秆整体利用率较高,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离田利用率偏低、高值化利用不足、盈利点较少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湖州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还田为主,与先进省份安徽的产业化利用量占比(58.55%)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利用方式仍以肥料化和饲料化的初加工、低值利用为主,在生物基材料、生物炼制等前沿领域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当前制约秸秆高值化利用的主要瓶颈在于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张建国指出。

  为此,湖州正在积极破局。一方面,加强收储运体系建设,到今年底将累计建成省级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16家、区域性秸秆收储中心42家,解决“谁来收、哪里存、如何运”难题;另一方面,培育市场化利用主体,新培育年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的科技型主体5家,推动秸秆利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同时,政策支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除现有秸秆收储补贴外,湖州正在研究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产品补贴政策,对使用秸秆生物质燃料、秸秆有机肥等的企业等给予适当补贴,培育秸秆产品市场。

  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湖州秸秆综合利用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未来将着力构建‘收集、转运、加工、利用’一体化的秸秆循环产业体系。”周婷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从“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湖州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秸秆全量化利用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连续3年稳定在96%以上,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一切“秸”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