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张君燕
小时候上作文课,老师问我们:什么是寂静?既然是“寂静”,肯定不能有一点声音呀,就像沉沉的夜,浓浓的黑暗如胶质般层层包裹,没有一丝光亮,也不透一丝气,所有的声音都被吞噬了,仿佛深夜的坟场。
老师摆摆手说:“那不叫寂静,只能叫死寂。真正的寂静不是任何声音都没有,反而是能听到一点微弱的声音。”从那以后,我便知道了,一味地描述“静”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静”,极致的静要通过动来展现。于是,我学会了写“教室里很安静,仿佛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我也确实听到过一根针掉落的声音。
夏日的午后,炙热的太阳晒得树叶打了卷儿,树上的蝉也没了力气,整个世界似乎都进入了酣眠。奶奶坐在大门敞开的堂屋里纳鞋底,我躺在旁边的凉席上无聊地发呆。突然,耳边传来“叮”的一声,待我转头时,一根针已经掉落在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安静。
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以前一个富豪弄丢了一块怀表,那块怀表价值连城。他确定怀表落在庄园里的某个地方,于是派了所有的家仆出动寻找,一群人浩浩荡荡,从大清早找到晚上,却一无所获。这时,管家出了一个主意,让所有人站着别动,也不要说话,只留心听周围的动静。神奇的是,几分钟后,怀表就被找到了。在一片寂静中,怀表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清晰可闻,锁定它的位置便轻而易举。
热闹自带一种强大的能量,但有时候,寂静的力量更为强大。热闹随时可以拥有,寂静很多时候却很难得。一百多年前,哲学家梭罗避开人群与喧嚣,隐居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与接近自然的生活。那一刻,梭罗选择了寂静,不止是瓦尔登湖畔,还包括他的内心。事实上,相比于外在的环境,内心的从容与安静更加重要。
有段时间,我失业在家。早餐过后,家人陆续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按理说,这样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的,但我却完全无法静下来,身心都慌乱不已、焦躁不堪。直到后来,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才感受到一种由内之外的安静。
其实,若耳无杂音,却心乱如麻,身处旷野也觉嘈杂;若耳有杂音,心无杂念,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寂静之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经历一些世事后,重读王维的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没有人事的烦扰,内心闲静、安然,用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倾听花落鸟鸣的天籁,捕捉静到极处的声色。夜深人静,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空闲下来,同时“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那是放下世俗杂念的执着迷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