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彬:我是乡村CEO

湖州晚报 2024年11月05日

  扫一扫 看视频

  H记者 陆晓芬

  10月30日,2024年度浙江省乡村振兴共富青年先锋10强“青牛奖”揭晓,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的乡村CEO黄彬彬榜上有名。

  颁奖活动一结束,黄彬彬便匆匆赶回了村里。国际青年艺创中心的建设布局、省级书法村创建材料、周末亲子团承接细节……一项项事务文案摆在黄彬彬的笔记本电脑旁,等着她逐个修改完善。

  “有幸成为小青牛,愿我们让点点星光,汇聚成芒……”忙到晚上11点46分,她才发了一条朋友圈,定位窑里村。而翻开黄彬彬的朋友圈,几乎每一条都记录着窑里村的点滴。

  这名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90后姑娘去年5月来到窑里村,短短1年多时间,变化显而易见:村口的窑文化馆成为陶艺制作体验“课堂”,闲置的农房变身雕塑馆和艺术空间,村民的日常成了诗画展上的“主角”……

  曾经的养猪村、空心村,今朝的艺术村、儿童村,窑里村不一样了。在这场双向奔赴中,青年和乡村都闪闪发光。

  人物名片

  黄彬彬

  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窑里村乡村CEO(首席执行官),出生于1996年。去年5月,她带着青年乡创团队,来到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他们创新探索的乡村运营模式成为全省乡村运营的典型案例。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我们看到黄彬彬团队利用专业因地制宜活化乡村、艺术点亮乡村,带动村民参与运营和致富,吸引本地青年回村、外来青年入村,激活了曾经沉寂的乡村。

  眼下,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乡村振兴已进入到下半场。立足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何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转换为美丽经济?黄彬彬和她的团队在窑里村的这场乡创实践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希望能有更多像黄彬彬这样的乡村CEO,扎根广阔乡村大地,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逐梦沃野、共创共富,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我在村子里做策展

  窑里村是南浔区最南端的小村庄,临水而居,干净、秀气,有浓郁江南村韵,但整体发展不出挑。

  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何明发坦言,前期投入大成本整治改善村庄环境,村委班子却苦恼于如何把美丽风景转化成美丽经济。

  窑里村和黄彬彬是“一见钟情”。

  2022年,黄彬彬研究生毕业。立志扎根乡村的她一路寻觅,走了四川、江西、浙江等地50多个村子。“一来就感觉这个村很漂亮,小桥流水人家。”黄彬彬回忆,这个传统乡村倍感亲切,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建漳州。

  “去年3月,我们和何书记见面,4月就签了合同,5月团队就进村了。”黄彬彬说,双方的契合度很高。

  何明发说,村委选择乡村运营团队,如同择偶,一定要“三观”一致、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把“共同的家”经营好。于是,双方在合作上做了创新,突破依赖村集体或者属地政府支付运营经费的传统路径,探索“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运营合作模式。“乡创团队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公司,我们持股49%,村集体持股51%。”黄彬彬解释,乡创团队不局限于完成既定指标、做好“面子工程”,而是共享利益、共同发展、做好“里子”。

  团队运营总监郑秀峰说,做整村经营项目,在别人住了一辈子的村子里“干事情”,不能关起门来只忙自己的。为此,他们改造了一处老宅,设计成青年旅社,团队成员干脆直接住在了村里。

  邻里往来之间,外乡人变成了“新村民”。

  “囡囡啊,饭吃了没?”

  “彬彬啊,这两天来的人多,需不需要我们帮忙?”

  ……

  从村头走到村尾,一路的熟稔招呼,黄彬彬甜笑着一一回应村民。

  黄彬彬说,她的很多同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做自己的艺术事业,她现在和同学介绍说:“我在村子里做策展。”把乡村作为自己的展厅,把角角落落美好的事物都发掘出来,让更多人愿意来到这里,黄彬彬觉得特别有意思。

  用艺术点亮村庄

  国庆7天假期,窑里村游客人数破万!

  这个数据,对于大型景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一个偏远小村庄来讲,很受鼓舞。

  郑秀峰研究了客源,基本是长三角地区的亲子家庭。“这条路,我们是选对的。”他对记者说道。

  去年黄彬彬带团队进村后,就结合村庄实际和市场研究,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开展了几番讨论,最终把村庄定位为“儿童友好艺术村”。

  “乡村CEO不是说一上来就要做多大的事儿,而是真正从可持续发展上润物细无声地‘滴灌’。”黄彬彬很坦率,他们没有大刀阔斧建设和招商,而是回归村庄本身,通过空间艺术改造、轻量化的活动等,一步步活化窑里村。

  一面破旧斑驳的老墙,团队用蓝色墨水创作了一幅墙面书法,讲述了屋主人的童年和生活;团队专门为窑里村创作的村歌《水漾窑里》,曲词清新自然;团队带着30多名未写作过的大小村民“拼”出的诗集……润物无声中,窑里村在悄然变化。

  “我们把这些变化记录在各种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看见、关注窑里村。”郑秀峰说,去年,艺术家石洪岭在村里落了脚,开了家雕塑艺术馆,今年,“儿童友好乐高®主题创意空间”、麦琪萝丝乡村亲子俱乐部等头部儿童品牌陆续入驻。

  窑里村“被看见”后,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团队多了,何明发很开心,整村运营实施一年多来,吸引游客15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280万元,助力村级集体增收53万元,参与运营的村民平均年增收在2万元左右。“彬彬团队在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做好坚实后盾,目前共有146间闲置房屋流转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整村运营公司。”他信心满怀地说。

  这场“联姻”,黄彬彬对何明发和村委班子非常感激。她举例今年4月举办的百桌宴:村里迎来南浔镇海中学的千人研学团,团队做策划、接待,村委负责桌椅、餐食等后勤工作。“这种大型活动需要调动当地资源,甚至需要跳出村子调度资源。”她说,村委会的全力支持是他们团队顺利运营的最强保障。

  “青在计划”

  助力乡创

  在村里,记者一行遇到了正在忙着装修自己油画工作室的青年艺术家安妮。“基本差不多了,11月中旬准备对外接待。”她开心地介绍。

  安妮是江西上饶人,擅长小油画创作。今年上半年,她在杭州一次文创展上认识了黄彬彬,随后来到窑里,一来就喜欢上这个恬静的村庄。“喜欢这个村子,也喜欢这群年轻人。”安妮说,她毅然决定把自己的油画工作室安在窑里村。

  “像这样已经落户和即将落户的‘青在’空间,已经有12个了。”何明发细数着,还有本村青年邱伟原先在外地创业,去年看到村庄的变化后,改造了老屋,开起了奶茶店,生意很好。

  让黄彬彬感动的是,一年多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青年接力驻村调研、创作,为村庄发展献策献力,600多名艺术院校教授专家、高校学生、文艺从业者等申请成为“云村民”“新村民”。“像这次艺穗节的15名志愿者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他们长期关注着我们窑里村的变化。”黄彬彬说。

  “我们允许青年以多种形式进村,比如短期驻留或志愿实习或带项目创业,鼓励青年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创业之路,避免仅凭情怀行事。”黄彬彬坦言。10月27日,在窑里村举行的第六届乡村艺穗节上,黄彬彬发布了“乡村青在计划”,为驻村的创业者提供一系列相应政策与服务,助力有想法的青年在乡村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窑里村,我们不仅能看见文化、看见乡愁,还必须懂得如何让青年的理想落地。距窑文化馆百米不到,是窑里村国际青年艺创中心,建筑主体接近尾声,建成后将容纳100名青年创业生活,黄彬彬畅想着未来窑里村的无限可能,届时定是一番新景象。

  夕阳西下,窑文化馆旁,几片高粱田长势正劲。“水岸青苔微漾,晃动了檐上流转时光,云躲进叶的缝隙、躲着迷藏……”黄彬彬禁不住唱起了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