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条被子,讲不完的温暖故事

  讲述人 徐春春

  我担任南浔文园红军长征追踪馆讲解员,今年已是第14个整年。

  高中时因家庭困难不得已辍学打工,在文园落下脚,喜欢这里的文化环境。红军长征追踪馆是1999年成立的,我刚进文园时,还是老馆,150平方米大小。第一次在馆内看到“半条被子”故事时,内心十分触动,事后请教了很多人,也看了一些书,试图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2008年10月,老讲解员因为身体不好无法继任,馆里急需一名年轻的讲解员接替。听到这个消息,我踊跃报名——“想讲‘半条被子’的故事”。回过头想想,真的是勇敢,我从小性格内向,大庭广众下做到滔滔不绝似乎比登天还难。

  但我做到了,其中“半条被子”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半条被子”,是1984年时任经济日报记者的罗开富在徒步重走红军长征路过程中,挖掘到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讲述了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当地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在红军长征追踪馆,“半条被子”故事讲了23年,我很幸运地讲了14年。

  说起这红军长征追踪馆的建设,也是一段党心初心的故事。铁道兵转业的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朱倍得与罗开富是老战友,被他的专稿《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中的“半条被子”故事深深打动。1999年,在老战友全力支持下,朱倍得如愿创建以罗开富重走长征路为主线的红军长征追踪馆,决心让更多人铭记伟大长征。

  这个决心要实现并非易事,从建馆起,面对投资回报难的声声提醒,朱倍得始终初心如一,2016年时还卖掉家中经营的养老产业部分股份,投入2000多万元易址扩建。

  红军长征追踪馆最初只有150平方米、陈列100多幅照片,其间经历两次扩建,如今已达2000多平方米、陈列数千件展品,并设置了“半条被子”独立展区。

  23年来,罗开富每年都会带着新的整理成果回馆看看,帮助更新红军长征追踪馆馆藏史料。残破的烤火盆、乌黑的煤油灯、箍着铁丝的木桶、缺边的火钳等,女红军借宿时的生活用品、徐解秀老人用过的物件等都真实地陈列着,令人肃然起敬,

  “半条被子”故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让这个故事传播更深远、温暖更多人,近年来,我们以“半条被子”为主题开发的各种产品和载体也相继走进大众视野,连环画、歌曲、广播剧、评弹、快闪活动等深受喜爱。

  “半条被子”的故事迅速传遍全国后,前来参观的单位、学校、社会团体及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至今累计参观人次已突破500万。我常去翻阅馆内厚厚的留言簿,满载着发自肺腑的感动,也有一些新的故事,我会结合到下一次讲解中。

  这些年,我见过一家人在“剪被相赠”雕塑前鞠躬致敬,见过老兵在陈列馆老照片前驻足良久不愿离开,见过年轻人在听讲时泪流满面,每个人都挺立身姿……这些普通的时刻让我内心十分富足温暖,也让我更加肯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我每天讲的内容虽然差不多,但是面对的受众不一样,他们发出的情感信号也不一样,相似的是他们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这份坚定的光亮是最能体验我们工作成就感的方面。

  为了追寻这些亮晶晶的眼睛,去年起,我和南浔区“浔先讲”的宣讲员一起走进村庄、社区、学校、车间、田间等地,开展百余场红色宣讲。每场宣讲,大家都放下手头的活或作业,认真地听故事,很多人眼角湿润,希望再讲一次。

  我看到他们眼里的初心和信仰,内心又升起一股暖流,继而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再传达给每个人。今后十年,我还是想继续讲好这“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也已成我生命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喜的是,这些年,中小学生找到我,举起小手请求担任小小红色宣讲员,把“半条被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温暖的故事讲不完呐……

  记者 陆晓芬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专版
   第A04版:博览
   第B01版:湖州广播电视报
   第B02版:城事
   第B03版:剧情
   第B04版:院线
   第B05版:节目
   第B06版:节目
   第B07版:节目
   第B08版:校园
半条被子,讲不完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