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记者 姚玲利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首期来到浙江,龙泉青瓷、雕铜技艺等多项非遗技艺在节目里亮相,主持人撒贝宁与嘉宾单霁翔、潘鲁生和陈数一同探访街区集聚的非遗项目,开启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说到非遗,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馆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第一时间想到,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外丰富。比如绿水青山的安吉,一百多万亩的大竹海,十多万亩的白茶园,茶文化和竹文化格外丰富。
节目更是将镜头聚焦辑里湖丝,讲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湖丝传承与创新故事。
丝 韵
位于湖州的钱山漾遗址被发现已有60多年了,要说它最热闹的时刻,大抵要数1958年发现人工养蚕和做纺织品的痕迹时。细细查看该遗址出土的平纹卷残片,仿佛为人们揭开了4700年前,中国人开始种桑养蚕,由蚕茧而缫丝的一幕。结合史料记载,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蚕、最早用蚕茧做纺织品的国家。
时间的齿轮不断地向前转动。丝绸的故事继续书写,湖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湖州丝绸市镇的形成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湖州曾流传一句话:“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辑里湖丝,因产于湖州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南浔的辑里村自元末成村,村民开始养蚕制丝,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技艺:搭丝灶、烧水、煮茧、索绪、添绪、绕丝轴、炭火烘丝。因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一根湖丝能穿起8枚铜钱。而其他的蚕丝,只能穿三四个。
明朝中期,南浔的朱国桢、温体仁成为宰相,经过一番推荐,“辑里丝”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的用料,从此声名鹊起。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取“辑里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更让“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誉闻名海内外。100多年前,南浔成为巨贾云集的全国蚕丝贸易中心。
中国千年的蚕桑文化发展到今天,再次迎来飞跃和延续。2010年,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传 承
推开辑里村一间木屋,能看到一位七旬老人坐在一台老式木质缫丝车前,有节奏地踩踏踏板,放置在盆里的蚕丝被缓缓拉出,所有的动作都是如此娴熟。
“温度调至90摄氏度,开始煮茧。用稻草芯粘起蚕丝,先绕再钩,再绕到这个丝车上,按照车的惯性,拿脚踏着,可以拉到1400米。”老人是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在《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他一边向嘉宾解说,一边操作。
在顾明琪的记忆里,小时候,村上家家户户都养蚕,并用家里的老式缫丝机抽丝。8岁的他就跟着父母学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一坐就大半天,小孩子根本没这耐心。顾明琪却埋头向老师傅求教,经常会花上一整夜钻研一个细节,慢慢摸索学会并熟悉掌握了传统缫丝的全部技艺。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缫丝技术的发展,大批手工技艺被埋没甚至遗失。为了更好保留这项传统技艺,顾明琪“抢救”下爷爷制作的但要被丢弃的缫丝车,如今仍使用它制作湖丝。2014年,顾明琪还对《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进行编纂,到多地进行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共计5万余字。“我们这一代不保留的话,就没人保留了。不光是我学,我还让儿子、媳妇和孙子学。”顾明琪说。
让他欣慰的是,湖州各方也在努力传承这项非遗文化,比如开展了面向中小学生的蚕桑主题系列研学体验,又比如湖州师范学院依托地域和学术优势开设蚕丝绸文化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社团建设等,还聘请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担当学生选修课和劳动实践课的校外导师,带领学生制作蚕茧文创产品。
撒贝宁称赞,正是一代代的传承人用他们的坚守和智慧,让这根文化的丝,几千年绵延不绝。
创 新
在《非遗里的中国》节目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陶虎向嘉宾介绍骨钉时,大家不禁产生疑问:这和非遗有什么关系?万万没想到,眼前这枚小小的骨钉是使用辑里湖丝制作而成。
陶虎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创新应用人。他介绍,骨折是大家平时最常碰见的外科创伤,基本上在每个骨折手术里都会使用到骨钉。很多骨钉是金属类的,比如说不锈钢的或者高端的钛,相比而言,蚕丝做的骨钉有几大优势。一是它的安全性,由于蚕丝是天然蛋白,可降解在体内。二是蚕丝软归软,但是它韧,机械性能很好。
非遗不仅“活”起来了,还“亮”起来了。对于辑里湖丝的创新,陶虎的团队早就在尝试。由于蚕丝的光学性能较好,他们尝试提取出蚕丝蛋白,制成存储芯片。“蚕丝制成的硬盘,不但可以在很高密度下储存数字信息,也可以和血液DNA(脱氧核糖核酸)药物、抗生素、疫苗很好地兼容在一起。”陶虎介绍。
这款蚕丝硬盘,也成为全世界第一款生命信息和数字信息可同步存储的硬盘。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感慨:“曾经,蚕丝制作的绢本记载文明的历史,如今蚕丝制成硬盘,实现了技术的永生。”
正所谓“一根蚕丝链接大千世界,一根蚕丝将科技引向未来”。当下,陶虎团队正在做视觉恢复的探索,他们利用蚕丝天然抗菌、可降解的优势,在全球首创蚕丝脑机接口,从而降低大脑损伤且排异反应小。“镶嵌在头上,有点像小犄角一样。我们在用外面的传感器获取这些图像,通过脑接口绕过我们的视觉系统,目前已在大动物和癫痫病人上做了试验。”陶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