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西方纪亚尼罗海洋演化模式图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MSCam)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发表在综合性权威期刊《国家科学论评》。  

  目前的火星寒冷干燥,缺乏流水与生命痕迹,但数十亿年前的火星环境或许大不相同。过去的研究已证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并通过地貌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过古海洋假说,认为古海洋区域形成了个特殊的海洋沉积地质单元,被称为北方荒原组(VBF),但是缺少原位探测数据的支持。因此,火星北部平原是否存在过海洋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2021年,我国天问一号火星任务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北部平原东部的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位于前人所提出的古海岸线附近的北方荒原组,为查证是否存在古海洋沉积提供了机会。  

  本研究中对祝融段岩石的观测结果是迄今为止首个支持火星北部平原古海洋存在的直接性原位探测证据。“祝融号”着陆点的位置表明,观察到的沉积构造可能形成于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过程中。

  该研究在北方荒原组中发现的这些沉积构造,为重塑火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启示。“未来‘祝融号’对该区域的深入探测和采样返回,将加深我们对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迹保存的认识”,肖龙说。  

  本研究工作的联合攻关团队来自国内外高校的13位合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和黄俊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和蒂姆·科斯基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月球探测与航天工程中心领导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的支持,科学数据由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制作,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空航天技术预研项目、科技部专项基金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岩石圈项目等的联合支持。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
~~~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深读
   第A05版:文化
   第A06版:码上
   第A07版:旅游
   第A08版:都市
   第A09版:都市
   第A10版:娱乐
   第A11版:实用
   第A12版:博览
“祝融号”又有新发现!
首枚如意形纪念币来了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