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利遗产,如何“活”在当下

大钱水闸全貌
大兴港水闸书屋
义皋古村

  环顾太湖,因湖得名之城,唯有湖州。全市水系发达、河网交错,共有6852条、8972公里河道。千百年来,人们择水而居、依水而荣,长期的治水实践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水利遗产。

  这份“家底”有多厚?2020年,我市对全域内水文化遗产进行了摸底排查,历时两年,共调查水文化遗产606项,其中水利工程遗产310项,相关物质文化遗产173项,非物质遗产和文史资料123项。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水利遗产?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地寻求答案。

  文/记者  徐斌姬  忻媛  本版图片由市水利局提供

  全面争创  打造世界级金名片

  6月2日,来自北大、清华、哈佛、耶鲁、剑桥等国内外20余所知名高校的300余名学生代表,划着休闲皮艇、传统龙舟,来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文化探索之旅。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太湖溇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堪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相媲美的伟大水利工程。

  诚如央视记者何莉走进太湖溇港时感慨的那样:2000多年来,溇港使太湖平原从滩涂变成沃野千里的天下粮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传承中呵护着溇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

  从2004年开始集中修复和还原记忆里的溇港风貌,到2014年启动太湖溇港申遗之路;从2016年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到2022年《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些年,太湖溇港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直在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太湖溇港而建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于2022年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奖牌,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水利风景区,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凝固在历史中,而是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持续润泽一方的水利遗产,又岂止是太湖溇港。

  “根据省水利厅去年公布的全省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我市共有太湖溇港、大运河湖州段、乌象坝、桑基鱼塘、德清大闸、胥仓港等17处上榜。”据市水利局介绍,它们可分为堰坝、河渠、水闸、湖塘,还有堤、古水系等,类型不同,却无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而这些至今还在发挥着传统防洪、排涝等社会作用的工程,通过近年来的全面争创,桑基鱼塘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防风文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州水利遗产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亮出了金名片。

  目前,我市已创建吴兴区西山漾、安吉赋石水库等7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系全省国家水利风景区数量占比最高、类型最全的地市。

  有机融合  建设文化范水工程

  “来这里喝个咖啡、看看书,有颜又有范儿,文艺感十足超出片。”“00后”沈怡然已经连续两个周末与好友相约在南太湖新区的水闸书屋。

  让沈怡然流连的这个地方,其实是与南岸堤防一起构成防洪外围体系的大兴港水闸。2022年,这里被翻新改造为水闸书屋,自去年开业运营以来,最高单日客流达2000人,到访人数超5万人,广受年轻人喜欢。

  “这是我市开放共享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的一次创新探索,开启了水利资产活化和社会化运维新路径。”市水利局有关人士介绍,在保留大兴港水闸产权和调度权,确保安全不削弱、功能不减少的前提下,他们将水闸管辖权移交给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并协助其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水闸的改造、运维和经营。

  于是,原本立面老化、少人过问的水闸焕然一新。水闸外立面使用红砖幕墙及镂空窗口,内部二、三楼是联合图书馆打造的“最美书屋”;四楼的咖啡屋里,水闸的卷扬机仍在原处发挥作用;透过六楼塔顶的玻璃房,可远眺长东片区风貌,俯瞰田园景观,视野开阔……

  “我们开放水利工程的初心,是想通过书屋、咖啡馆等形式,让市民在游历水闸的同时,对水利工程有更多的直观认知和感受。” 南太湖新区社发局局长徐一丹说。

  书屋、咖啡馆等是载体,让水利工程蕴藏的治水兴水智慧被看到是目的,这也是我市大力将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初衷。

  从市水利局获悉,在2020年对全市域内水文化遗产进行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我市建立了一批水利工程遗产后备库,并编纂了《浙水遗韵·清丽湖州》水文化专著,充分挖掘和展示重要水利工程丰富的历史沿革内容和历史人物事迹。

  而要把水利遗产的功能和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出来,通过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无疑是不错的路径。

  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了唐代水上城门造型的大钱水闸,融合了西湖印象、钱江潮水、大禹治水等元素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水系整治工程,挖掘古桥、范蠡《养鱼经》、古婚俗等特色文化的德清蠡山漾……

  近年来,我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注重文化挖掘和节点工程建设,将湖州的治水历程、人物故事、人文风情与水利工程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工程样板,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水工程与水文化的“双向奔赴”,可以让水利工程更好地造福于民,让更多水利遗产活在当下。

  如今,全市已有7个典型案例入选浙江省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排在全省前列。

  公众参与  讲好新湖州水故事

  公众参与,是水利遗产最好的保护、活态的传承。

  走进全国首个河长制主题展览馆——长兴县河长制展示馆, 630平方米的场馆分成了7个展示区,以实物、图片、互动等方式,将河长制在长兴的发源、探索、做法和成效一一展现出来,成为河长制国家级水情教育的重要窗口。

  在西苕溪(安吉段)乌象坝大桥下游,随着安吉水文化展示中心去年开馆迎客,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苕溪“水之蝶变”。展示中心的建筑风格充分融合了周边水环境资源,集成为“水文化展示、水利工程数字化展示、水利科技研学、水利知识普及系列宣传”项目,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青少年的水利知识科普基地。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吴兴溇港文化展示馆、长兴小沉渎溇港文化馆、安吉水文化展示中心、长兴苕溪文化展示馆等16座水文化场馆。成功申报吴兴义皋溇港文化馆、德清洛舍漾、长兴河长馆等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3处。”市水利局水文化研究专家王旭强说。

  这种将水利遗产融市民生活的方式,不仅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也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了优秀治水文化的力量,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依托义皋古村废弃茧站改建的湖州溇港文化展示馆,得到了爱尔兰、德国、南非、苏丹等国外学者的青睐。这里还是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

  水利遗产,是历史的亲历者、治水的见证者,承载着先辈的治水理念、治水精神。下一步,如何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运用到新时代治水中来?

  市水利局以做好三篇水利遗产文章作答。第一,做好挖掘的文章,扎实做好水利遗产调查成果、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打造一批以河道、湿地、绿道、水库等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水景观;第二,做好传承文章,进一步设置水文化展示区,科普水利知识;第三,做好利用的文章,布展提升大钱水闸、大兴港水闸,形成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水文化标志性建筑和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示范工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水利遗产,如何“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