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助手还是抄袭工具

AI进校园,你怎么看?

  学生在美术课上借助AI应用完善设计方案

  记者  张璐

  孩子借助某种AI(人工智能)应用来辅助完成各种作业,你怎么看?作为家长,随着AI应用的爆火,难免让人有些担忧:不让孩子用,担心跟不上时代;用吧,又担心孩子完全抄袭,失去思考能力……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师生和家长,看看他们眼中的AI到底是学习助手还是抄袭工具?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我觉得校门设计除了要考虑美观性,还要考虑文化性,像是北大的校门就是古典牌楼和匾额的结合……”近日,在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西南校区606班的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吴程彦根据前期通过DeepSeek查到的资料,侃侃而谈。

  一位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孩子回来说要用DeepSeek做作业还有点担心,一是怕他趁机玩电脑,二是担心AI工具会不会影响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对于很多AI应用会有好奇心,你不去教他,他也会自己去试。”美术教师杨婧怡告诉记者,校门设计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程要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她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是让孩子们提出与校门设计相关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DeepSeek进行对话,再来课堂上和大家交流。

  第一次试课下来,她发现向AI提问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有些学生就会问AI一些名校大门设计背后的故事,这个预习的过程也间接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量。

  她介绍,根据新课标要求,美术课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设计应用思维能力,通过提出真实问题来驱动艺术的创新。所以这个校门的设计,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校门的设计构成,还要有自己的创意体现。借助AI工具的查询,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参考。

  “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仓库,给我们精准地提供需要的原材料,再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设计产品。”其实,在布置这个预习作业前,为了验证AI的准确性,杨婧怡也用DeepSeek提了相关的问题,并且逐一对比课本内容和实际情况,比如如何让校门设计更美观?AI会提供思考方向和案例,给出的答案也是结构化的,而她要求学生反馈的是二次创作的成果。

  她坦言,不管是AI应用还是电子产品,设计初衷都是方便使用。对于学生而言,与其担心他们照搬照抄,不如教会他们科学利用。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AI工具,也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与其抵制  不如善用

  随着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影响也备受关注。今年寒假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对文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日,湖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仁北校区初三9班和10班的学生完成了一项特殊作业——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修改作文。这项由语文教研组组长王仁慧老师设计的教学实践,引发了师生对AI时代语文学习方式的深入思考。

  该校初三9班学生肖允勋表示:“王老师布置这个作业时,同学们都很好奇,但实际操作后发现AI并非万能。”

  肖同学说,实践表明,AI工具的使用需要明确的指导。比如作为创作辅助,要获得优质输出必须提供详细、精准的指令,本质上仍需要使用者具备清晰的写作思路。同样,作为修改建议,需明确修改方向,如结构或语言,且需人工核验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地方特色等个性化要素。

  “实际上,我们最近的考试作文题目就涉及AI与学习的关系。布置这个作业,既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出真知,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王仁慧老师表示,在初三这个关键阶段,他们更注重提升学习效率。每次作文题目都是教研组精心挑选的高频考题,AI辅助修改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通过AI多次修改后提交的作文质量显著提升,教师需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深化主题等。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前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倡导“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的教学”。王仁慧老师认为:“AI进入校园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我们的理念是:与其抵制,不如善用。”

  该校副校长朱威也认为,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该校也在探索AI工具在教学上的应用与实践,“AI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可以成为教学的新助力”。

  AI使用需遵循年龄适应性原则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基础教育领域,湖州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邱相彬教授认为,这一趋势既带来机遇也暗含挑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要主动拥抱技术革新,也要清醒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AI的支持下,教师角色需要实现深层次转型。

  比如,教师应当成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师”,利用AI工具开发分层化、情境化的课程资源。在历史课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AI模拟不同历史条件下列强博弈的演变路径,通过假设性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也应成为“科技伦理的守门人”,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批判意识。像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自身创作与AI生成文本的差异,讨论AI写作在情感表达、价值判断方面的局限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

  不过他也提醒,需要特别关注的是AI使用需遵循年龄适应性原则。比如,小学阶段就应严格控制技术使用场景,保证足够的纸笔运算、实物观察等基础训练,避免过早技术依赖影响认知的发展。

  此外,AI技术进入校园也必然伴随风险,建立防护机制至关重要,数据安全也是首要的议题。比如学生的课堂行为数据、个性化学习档案必须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学校与技术供应商需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保密协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这种伤又到高发季
AI进校园,你怎么看?
乡村文化服务“开卷”有益
小龙虾重金属超标不能吃?
春天赏书 阅见美好
这处被遗忘的角落将何去何从
与风筝有个约“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