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璐
本报讯 又到一年体检季。体检到底应该查哪些?哪些异常指标需要重点关注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不同年龄段,健康风险和筛查重点也不相同,部分指标异常也不用过度焦虑,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做好复查很关键。”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金培英介绍,根据临床经验来看,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重点关注生长发育状况和视力检查等,这个阶段容易出现近视、脊柱侧弯等问题。
18至30岁人群身体机能通常处于巅峰状态,建议每1至2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
30至40岁人群普遍工作压力大、应酬多,容易发胖。这一时期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压、血糖和血脂,肥胖人群则宜每3个月检查一次。女性应重视妇科和乳腺检查,男性35岁后每1至2年进行前列腺检查。
40至50岁是“健康高危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癌症发病逐渐增多。因此,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心功能检查不可少,肺部CT可筛查肺癌。女性应重点关注乳腺及妇科疾病,男性则需警惕胃肠疾病。
50岁以上人群开始面临低骨量和血管问题,建议筛查骨密度,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等,眼科检查也不要忽视。
金培英提到,有部分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如果没有特别不适症状,后续往往不会按照建议进行复查或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自身健康埋下了隐患。
“体检的价值在于后续行动,否则就失去了早发现、早干预的意义。”金培英建议,一些特定异常情况需要高度警惕。
比如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最需要重视的息肉类型,约占肠息肉的60至70%,也是最容易癌变的。对于甲状腺结节,如果报告出现“微钙化、边界不规则、纵横比>1”等字眼,需要警惕。血常规检查中,如果数值出现明显异常,如白细胞明显升高伴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