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猫耳洞的一次“最高规格”接待

湖州晚报 2022年03月26日 王建其 张振光

  H口述/王建其

  记录整理/张振光

  王建其,男,汉族,河北蠡县人。解放军某部副参谋长,正师职,大校军衔,中共党员。1950年10月出生,1969年3月入伍,2005年10月退休,现为湖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荣立三等功3次,团以上嘉奖18次。

  2019年清明节前夕,我们解放军某部机关和直属队部分参战老兵相约抵达云南老山。大家想趁有生之年,再去看看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再去看看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在那场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仅军直侦察连就牺牲了方外元、刘展亮、姜希亮3名战友。当我们翻山越岭终于站在烈士墓碑前时,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那些残酷而又激烈的战斗场景,一幕幕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负伤

  1984年7月19日上午,我正在综合训练场参加训练,突然就接到了上级入滇参战立即开拔的命令。我们二话不说,立即回营区精心准备各种物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急匆匆地告别妻儿,前往火车站,随军机关及直属队官兵坐专列出发了。当时,我任解放军某部司令部管理处处长,在前线我主要是负责集团军首长和前线部队的后勤装备物资保障工作。

  12月25日上午,我正在老山前线军部驻地落水洞附近负责组织装载运送一批物资,突然敌人一发炮弹打过来,正好落在我们车边,“轰”的一声巨响,车辆和物资被炸得满天飞,我也被车上滚落的一个大桶,砸到了腰部,至今还落下了残疾,后来被评为“因战八级伤残”。

  猫耳洞

  1985年4月6日,经军长傅全有批准,我们趁战斗间隙到一线阵地去慰问官兵。一大早,我和秘书处长王家方等5名机关干部带上慰问品,向着坚守在老山主峰前沿968高地的一师3团阵地出发了。我们扛着东西,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正当大家又累又渴时,突然听到一声大喝:“站住!口令!”心理没有防备的我们,吃了一惊,但马上回过神来,答到“黄河”!我又反问到:“回令!”对方回答“长江”!暗号对上后,我们知道已经到3团7连的防御阵地了。这时,我们才看清楚刚才的哨兵就隐蔽在猫耳洞中。

  老山的猫耳洞就是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其结构简单、空间狭小,便于人员迅速隐蔽和进入战斗。战士们上前线,战斗和吃住都在猫耳洞中,已经几个月没理发、没刮胡子,个个都变成了长头发、长胡须的“山顶洞人”。我们给连队发放了一些慰问物资,连长、指导员则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官兵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听连长介绍,战士们英勇无畏,不怕打仗、不怕牺牲只是呆在这个“站、不能直腰,睡、不能伸腿”的狭小猫耳洞里,连平日里最简单的吃喝拉撒,在这里都变得非常不容易。

  先说吃,吃的是冰冷罐头和压缩饼干,由于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身体缺乏维生素,加上猫耳洞阴暗潮湿,很多官兵都烂裆了。再说喝:在阵地上的猫耳洞里,能喝上口热水,那简直就是奢望,连喝口冷水,都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离开猫耳洞跑到外面的炮弹坑里或山下去取水,加点明矾和消毒片就喝了。最后说拉撒:在阵地上最困难最危险的就是拉撒这件事。听说,一名战友一次内急,在猫耳洞外面拉撒时,正好被敌人发现,结果一枪毙命了,好可惜。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战场环境下,战士们依然信念坚定,顽强地蹲守在猫耳洞里,两手紧握着钢枪,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前方,时刻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随时警惕着敌人的疯狂反扑。

  战地“最高规格”接待

  告别了7连官兵,我们又来到了3团指挥部进行慰问,团政委杨瑞锋热情接待了我们。正好也到中午时分,杨政委命令管理股长张志臣,按战地“最高规格”招待一餐,于是张股长就去忙活了。

  不过,没过多久,张股长就来报告说,中午饭好了。我心里还想着“最高规格”接待到底是如何丰盛呢?结果端上来的仅是一人一碗“水揪面疙瘩”,只放了点盐,其他连个青菜毛都没有。杨政委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连忙解释:阵地上平时不能动火,只能吃罐头和压缩饼干,连口热水都喝不到的。今天破例动了火,吃一顿水揪面疙瘩。听杨政委这么一说,我鼻子酸酸的,眼眶已噙满了热泪,吃着这碗“水揪面疙瘩”也香甜了许多,更体会到了阵地上战士们生活的艰辛、信念的坚定和信仰的力量!正是靠了这些英勇无畏将士们“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拼博与牺牲精神,守住了祖国的南大门,守住了全国人民的安宁生活!